注重体验教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的课堂
杨军
(贵州省威宁县观风海镇第二小学 553100)
在新课改之风的吹动下,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传统的数学教育,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一大堆“数学题目”和密密麻麻的解题过程,这种片面性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而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龙活虎的生活背景。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进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一、制造问题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导入,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科学记数法”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材料:太阳的半径,光的速度,目前世界的人口等。教师让学生读、写结果学生不易做到。什么原因呢?学生认为数字太大、0太多,不易认读,怎样解决这一矛盾?于是把较大的数写成“利用10的n次幂”的形式。这样简短的书写,在学生体验中便呼之欲出了。
二、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活”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巧妙结合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可亲、有趣、有用。
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这一章节时,先播放了一段某市早晨学校门前马路上车水马龙的“生活实况”,要学生记录三分钟内各种车经过的辆数。起初,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车辆,学生很少统计正确。这时教师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出车速太快、不少学生统计方法不对等原因,这样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采用写“正”字法进行统计,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分析。因为用真实的生活内容,所以学生兴趣盎然,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接触的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数学。
三、运用实例,促进学生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童话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教学“整式的加减”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00t+252t这类题目时。在新学这一内容时,可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的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每小时,请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时间是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要的时间就是2、1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是多少?第二步,类比讨论归纳。先讨论“100×2+252×2 ,100×(-2)+252×(-2)”怎样算?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渐趋于统一时,教师立即让学生用刚才计算的方法,完成刚才的问题,请说明其中的道理。第三步,及时抽象概括。这样,以生活情景诱发学生思维,可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四、恰当借助实例,拓展学生思维
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即要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S=πRl(R是半径,l是母线长)时,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有关圆锥侧面积的生活原型。如有学生说,漏斗;有的说,把一把扇子一卷,组成一个圆锥;等等。这说明在学生头脑中有较多有关侧面积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正是推导侧面积公式的生活原型。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圆锥形模型,问:它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有的说看出来的,有的说是摸到的,也有的说展开的,教师接着问滚动过的是一个什么图形?滚动一周后的面积大小与纸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侧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视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等活动,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活动,得到新的命题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就要用爱心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人们就可以用数学方法来处理事物。反过来,我们学习了数学,也可以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