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论语》中的养成教育微探--樊启梅
《论语》中的养成教育微探
樊启梅
(贵州省册亨县威旁乡中心学校 552200)
【摘要】儒家典籍《论语》已形成完备和多样化的养成教育体系,这样的体系在《论语》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规范性、实践性和长期性,其养成教育的内容涵盖孝亲教育、交友教育、义利教育。着力于《论语》中养成教育的探讨,对应试教育下缺失的德育的养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对不合理的现代教育模式给予启迪。
【关键词】论语;养成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被古今中外的人们称赞不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文化长廊中放射着熠熠夺目的光辉。其中,独创的一系列教育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人们争先恐后的学习和效仿。但是,学习儒家传统文化并以之去育人,才是教育宗旨。事实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要渗透到教育事业当中去,即学以致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已经形成完备和多样化的养成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将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养成教育的思想中国自古有之,“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吕氏春秋·本生》中说“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为天子。”人的天性自然生成,后天环境培养也是不能轻视,经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也能使人形成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有才能的人。简单地说,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在后天环境中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自身素质提高,道德品质的养成,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
养成教育这个词产生的时间不久,但养成教育是一个传统的教育问题,因而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地位和作用;养成教育还是一个新的教育问题,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和长期实践。因而养成教育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一)规范性。养成教育的规范性是指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时,用一些礼制、法规来约束受教育者,使他们的行为不逾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受到规范性的约束。人们在推行养成教育时,相应法律法规伴随着产生,这些法律法规规范着人的行为,使养成教育的实施合理,规范。否则养成教育的推行会失去威信和依据,甚至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说养成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即运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
(二)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让受教育者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来检验他们的行为举止。因而养成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可以套用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理论说养成教育是“寓教于做”,即寓教于日常的活动当中。通过实践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人格上得以完善。受教育者参与到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养成教育才能有所依托,顺利进行。离开了日常活动就算不上是养成教育,实践是养成教育的根基和路径。
(三)长期性。养成教育的长期性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时,要经过长久的,反复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是以培养人成长成才为目标的,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艰难而持久的,循环往复的实行是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在无意识中会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相反,就会染上不良恶习,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社会人。受教育者不良品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去改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时,需要长久地,耐心地教育。切忌不要一会儿像绷紧的弦,一会儿像脱缰的野马。

二、《论语》中养成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养成教育思想,作为儒家优秀典籍的《论语》也包涵着一系列优秀的养成教育内容,其核心是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养成。道德的教化可以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素质,人格的养成可以使人自尊、自重、自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论语》中的养成教育内容。

(一)孝亲教育

孝亲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是最基础的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自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从孔子答孝可知,孝仅仅是给予父母富裕的物质享受,履行完赡养义务是不够的,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安慰才是孝的内涵。父母终会衰老,精神上常处于孤独、空虚的状态,子女和父母团聚时,应该用心孝敬父母,在父母跟前保持愉悦的神情,让父母真实地体会到子女的孝心。
子女大了,不能长久地陪伴在父母身边,但必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正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它必然依附着树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没有根提供养分,树将会死掉。父母同样是子女的根,没有根的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子女难以存活。因此,子女要耐心听父母的教诲,不要因长大嫌父母啰嗦而不屑一顾,做事不能一意孤行,把父母意见视为耳旁风。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在父母的眼里,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及时告知父母你的行踪,不仅减少父母的担心,更是对父母的尊重。有时父母和子女意见会产生分歧,子女不能对父母大吼大叫,或者强烈抵触,应该“年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几谏”,委婉地劝说父母,不能粗暴,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耐心的分析,讲清楚那样做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处处充满着孝。
孝是人性中存在的一个元素,它隐藏在心灵深处。任何人都有孝心,但需要教育和提醒,如果不教育,孝心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有孝心的人必有爱心,有爱心必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必然会在社会中担当重任。

(二)交友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高度发展,联系十分密切的社会。任何一件事,任何一项成就,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必须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人也。”“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与人为善、与人为爱的交往秩序,诚信、正直、包容正是这种交往秩序的具体表现。
诚信交友是一种美德,也是一封无字的介绍信。古往今来,人们把诚信作为修身养性,交友立业的根本。只有获得他人的信赖,才能办好事情。诚信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人格支柱,交友时要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和朋友交往,要讲诚信,如果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诚信,好朋友也会远离你而去。一个人失去诚信,既伤害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发展不负责任;一个民族要是失去诚信,等于是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人没有诚信,将会被排斥在心门之外。
正直交友是种高尚品德,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拥有真正的朋友,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既然是朋友,就要“友直,友谅,友多闻”不要“便辟,善柔,便佞,(《论语.季氏》)朋友间要正直,宽容,要有一定的素养,不要谄媚逢迎,夸夸其谈。树不直,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难以舒展,也难以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埋在土壤下的根不会牢固。人应做一个正直的人,不正直则不能坦然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外界的诱惑。人只有保持正直的品德,宽广的心胸,才能让交往关系持久,朋友之间才能坦诚相待,相处才能轻松自如。
包容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取少的美德,是为人处事的润滑剂。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想到自己不能接受,不想去做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诠释着一种包容他人的含义。人与人之间交往,真正需要的是一颗包容之心,孔子说:“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这句话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针对这一问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忠恕”,严于律己是忠,宽以待人是恕。包容的内核是和谐,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它能催人弃恶从善,洗涤人的心灵。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诚信、正直、包容。在《论语》中也说道:“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也。”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敬,宽容,诚实,勤敏,慈惠”不仅是孔子行仁的核心,而且是孔子所推崇与秉持的人际交往准则。作为诚信严重缺失的当今社会,更应该学习孔子的交往之道,借此来纠正社会交往中的不良风气,创造出一个和谐,纯正的交往圈子。

(三)义利教育

义与利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对义利的追求是人的权力,但平衡不好义与利,就会使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界。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那就需要人们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争取做到义利兼顾。从《论语》中领悟到孔子的义利观,让人找到了平衡的支点。孔子极力克服单方面的侧重义或利,坚决避免片面地将义和利分割开来,而是主张在义利可以兼顾的情况下并存。有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时,就要果断地舍利求义。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一种整体利益,一种崇尚道义,博大深厚的民族气节。
义与利的协调体现在道德的认知上,孔子在道德评价上,以重道义为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的“君子”在《论语》中基本上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的意思是与“君子”的意思对立的,即德性低劣,善于巧言令色的人。正因为君子和小人道德上有差别,所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在面对义利时,总是严于要求自己,保持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而且“见得思义”(《论语.子张》);贪图利益的小人,在面对义利时,总是偏袒于利,因此,小人生活得很痛苦,整天为如何获利绞尽脑汁,焦虑忧愁,这就是小人与君子的差别。义利相争,自古有之,孔子主张义利兼顾,当兼顾不到时,要以整体利益为重,毫不犹豫地舍利取义。
此外,孔子认为人们对利的追逐,应该置于伦理观念,道德法制之下,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积极提倡人们创造财富,但不能为富不仁。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告诉我们,即使吃着粗茶淡饭,住着简陋的居室,也会很快乐。相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荣华富贵,即使享受着美味佳肴,住着华丽的别墅,内心却受到道义的谴责,那这样的富裕对我就像浮云。作为国家官员应该“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对于见利忘义的人,孔子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论语.先进》)
事实上,对于义利的抉择,义利兼顾必然好。但在特殊情况下,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会产生冲突,这时就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个人利益。也就是说,人们在求取利益时,要以义为准绳,不要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孔子对义利观的追求是充满理性意义的,它鼓励人们去超越功利,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三、养成教育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的养成教育思想重视对德育的培养,德育教育是孔子教学的重点。在他的教学方法中体现为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孔子在教育学生时还强调对人格的养成,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即人要有刚强、果断的性格。同时孔子也注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兼容。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帮助。现代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因而这种教育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宗旨——即德育和智育的养成。在现代教育中,提倡对受教育者培养徳、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受教育者的智育得到发展,德育的发展不如从前,那么对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亟待加强。加强德育教育的途径就是回归到被抛弃的传统儒家文化中,汲取儒家典籍《论语》中的养成教育思想来发展德育教育必须推行。这种养成教育思想崇尚道德修养的培养、重视思想素质的提升、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对缺失的德育的养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对不合理的现代教育模式给予思考和启发。

(一)加强对德育的养成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孔子根据自己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出发,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育内容。首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将“仁”赋予爱人的含义,告诉人们对他人要时刻抱有“仁爱”之心,这种道德意识主要体现在“因民之利而利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此外,“义”与“仁”一样,都是君子所应当坚持的道德准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强调君子对天下的事情,合乎道义的,努力去做,违背道义的,坚决不做。《论语》中的“仁”和“义”,一方面对执政者来说,要关爱百姓,为人处世要合乎道义。执政者不能凭借严酷的刑法来管理人民,用严酷的刑罚治国只能换来人民暂时服从;而道德的诱导,礼教的整顿,民众才会团结,人心才会归顺,国家才会安定。为了国际间的和平相处,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执政者孜孜不倦的追寻着,对执政者德育的培养并以徳去管理民众是《论语》中积极倡导的,这对当前领导者管理国家提供宝贵的策略。另一方面对个人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竞争,出现种种有损道德的事。为了生存,朋友相互利用,市场缺斤短两,诚信意识丧失等无不体现人们行为的卑劣和道德的缺失。加强对德育的养成,工作才会顺利,家庭才会和睦,交往才会顺畅,才能更好地在形形色色的场合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人格的养成应当被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

《论语》中对人格的养成,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谈话时常提到,孔子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担忧没有品德不去培养,缺点不去改正的学生,但也喜欢和欣赏好学的人。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颜回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佷受孔子的赞赏。孔子对学生的担忧和喜爱,关键在于学生们在人格上的表现,人格的养成也成为孔子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论语》的核心思想“仁”便是有力的证据。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人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是人格养成的标准,又是点滴形成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就要开始培养自己品行,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有助于人格的养成。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多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对物质财富的重视,追求唯分数论,忽视了道德教育,结局是人们道德的低下及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兼容

现代教育中,学校与社会、家庭脱节的弊病十分突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软肋。根源在于留守儿童多,大多数父母没有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受教育者没有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养成各种各样的怪癖恶习,造成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困难。另外,学校教育追求理想的道德教育,家庭教育追求实惠教育,社会教育讲求经济教育,往往在学校中接受的良好道德教育,进入到鱼龙混杂的社会中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因为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违背道德来换取暂时的生存,这样的教育犹如患小儿麻痹症。教育是需要同步的,儒家传统教育正体现了这一点。
儒家传统教育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而且还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事理论研究。”)显然,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那么,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重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吗?孔子还注重言传身教,可是现代教育中,学校、社会、家庭没给受教育者树立好榜样。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充满绣惑的世界,更应该衔接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关系,任何单一的教育都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当兼容。
《论语》中的养成教育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遗留给当代教育的一笔宝贵资源。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道德的缺失,教育制度的不合理现象,需要建立一种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道德来改变这种现象是不能脱离儒家传统文化的。《论语》中的养成教育思想还追求高尚的品格,理想的人格,美好的情操,这对当代教育提供蓝本素材。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的一代,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继承和践行好儒家典籍《论语》中的养成教育思想,让其尽早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义标准,坦然地在社会中生存的人。

[参考文献]

[1]〈春秋〉孔丘原著.《论语》[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3]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4]洪守义.从儒家文化的精华中汲取养成教育的智慧[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35-39.
[5]王晓辉.论中国古典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5).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