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李静
(贵州省威宁县五里岗街道北镇 553100)
经常听到很多人在各个领域谈论着强调着 “人文性”,但很多时候对于“人文性”这三个字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接纳,对人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的层次上讲,是对个体的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简单来说,人文性是指对个体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人文精神。可是为何在新课程已经推出的今天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人文性呢?
一、用心品读感受文章的人文美
读书,是一种阅读活动,是一种训练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书声朗朗。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凭心而论,时下的语文课并不缺乏朗朗书声,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充分注意到了书声朗朗的重要性。问题在于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朗读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朗读实效的提高。那么,应该怎样诵读呢?宋代朱熹十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握作品的风格、感情。
二、静心思考提升个性品质
新课改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以多种情态展示在人们面前:情智课堂、智慧课堂、民主课堂、诗意课堂……语文教学课堂如盛装少女,粉墨登场。在这些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不知所云的交流,游移离散的辩论,彩排包装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视听……
现在的语文课堂太过喧闹复杂,太过眩目浮躁,我们要提倡简单语文、本色语文。无论语文教学被换上什么新包装,它的灵魂应该是不变的,追求的应是求真、务实。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所以课堂上应当摒弃那些花哨的、形式化的东西。还“静”于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提升。
(一)静读
现行的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文质皆美,其中既有形态、神韵和情感的外在美,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含蓄美。鉴于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互动的教学环节,还应有静态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静读中体验文章的美妙、真谛,还一片“静”土给课堂,让课堂的精彩在静读中生成,让学生的神思在静读中飞扬,让千百个“哈姆雷特”在静读中诞生。如:《散步》是一篇恬淡的散文,从散步这样的平凡小事,反映出平淡却深厚的亲情。文中的祖孙三代之间那份平平淡淡的爱真真切切,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安静、恬然的课堂上静读,在读中细细体味,慢慢感悟“母慈子孝”的真意。
(二)静听
学生在课堂上或听老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优美的轻音乐,或听同学讲故事,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上一些情感型文章时,应多以“静听”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三)静思
目前的课堂,老师们追求热闹的教学情境,最怕课堂安静下来,惟恐听课老师认为教学遭遇“冷场”。当一个问题下去,学生一个个热情四溢地举手发言,小嘴直张,小手直伸,在这些小手如林的背后,是缺乏倾听与思考的心浮气燥。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他总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静”下来,不仅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杜威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其实,各类的非语文活动犹如给教学内容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对糖衣感兴趣。我们要使学生对糖有兴趣,不是糖纸;不是让老师介绍糖有多味道,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尝糖的味道。这就需要学生有个细心品位的过程。教师所讲固然不可少,但不宜过度,要留下相当的“空白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认为不按老师们说的去做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或认为不听话而狠狠地批评:教师要组织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争辩,使学生良好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敢于发展不同见解,这就是一种新思维,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这就是一种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读写链接展现人文素养
所谓“读写链接”,就是把“阅读链”中学到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感悟、内化为“写作链”中表达能力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重视读写链接,就是重视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
作文,不仅仅是做“文”,同时也是在做人啊!教作文, 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实际的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完善学生人格的过程。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要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让学生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只有坚持回归语文课堂以读为主,深入思考,读写链节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植正义、美、善和爱的种子,使语文教学不但成为一种“美”的艺术,更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