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者:李晓波
                                   四川南充嘉陵区华兴小学  
     语文教学有其专业性,也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还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带有强烈的有效教学价值取向。因此,要求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但要解决解读的微观层面,还要考虑文本解读的实际教学作用,也就是如何运用文本精读法进行初中阅读有效教学。
     一、初读宏观把握文章整体之美
     一篇文章无论小说、诗歌、还是戏剧,尤其是一篇散文的成功解读,必须着力于文字。在文本演绎上采用立足宏观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微观精读的方法,于大处着眼寻求细节突破。
     例如,在教《社戏》一文时,明确以看社戏为主要事件,先写看戏前的波折,接着写看戏经过,最后写对社戏的怀念。《那树》一文,教学从题目切入,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一棵树,能否把“那树”改为“这树”以显示亲切感? 从时间上来说,那树己经成为过去遥远的记忆;就空间的角度而言,那树被砍伐了,从人们生活中隐退了,不再属于原来的地方了。一个“那”字就构建了学生时空二维思考的框架。学生们参透“那”字的那一刻也找到了文章的钥匙 ,也就是说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发掘,我们可以找到一条通往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道路,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多读感悟,品味语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只有多读感悟,细细品味,最后才能自主获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如教学《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时,为了达到朗读的效果,先让学生想象孔子一路上吃了多少苦,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孔子一路上餐风饮露、忍饥挨饿。有的说:孔子的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一踩到地钻心得疼……说着还配上了表情、动作。学生丰富的想象,丰富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使课堂高潮迭起,朗读活力四射。学生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比较阅读,体会写作方法与语言风格的个性美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比较文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注意到语言描写非常特别之处,文本解读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文本精读,引领学生在理解与不断比较中加深认识。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就是我们教学解读的生长点。
      例如,把《那树》这篇课文和《行道树》这篇文章相比较阅读,一定能够有一些新的发现。从两篇文章的创造手法开始比较,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两篇写树的文章都用了象征性手法,都是写树的象征性意义并且还都与树的奉献精神有关系。两篇课文的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行道树》用的是第一人称,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树同人一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文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抒情 ,以心理描述为主。而《那树》这篇课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比较客观地尽心阐述观点,动人心弦。
      五、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冲,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土崩瓦解,如雪浇汤。讲析课文,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便可化难为易,执一而驭万,举重若轻,引发学生兴趣,从而迅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流程,必须设计好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就是“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主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主问题设计好了,然后努力改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焕发异彩,吸引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
现代文阅读教学不是老师带着课本走进学生,而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其要义就是把阅读体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验去感悟。梅洪建老师在教《差不多先生传》一文时,一是让学生分析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从而体悟作者组织材料的匠心所在,这就是知识与能力的体验了;二是讨论造就“差不多先生”的三个根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意蕴;三是体会“差不多”与“懒”的关系,寻找治疗此症的药方,即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的,“只要有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发现真理”;四是通过向作者致敬,进一步体会哲人胡适先生的“传播思想,改造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是更近一步的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解,在这个过程受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只有植根于文本语言这块肥沃的土壤,以直观的感受做为切入点,才能对全文的主题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领会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语言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预知。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文本精读的目的和宗旨应当锁定在阅读教学,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细腻的情感,并畅游于作者辽阔的思想空间,从而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文本精读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