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刘官街道办综合服务中心 553500
摘 要: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两者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我国一项较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做好林业生产, 对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林产品的供给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而生态环境有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开展和实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林业生产效率, 促进其经济效益实现的重要保证。 本文主要分析了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 抛砖引玉, 旨在为我国林业生产、 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尽上绵薄之力。
关键词: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面积及生态系统维持作用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而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基本保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林业生产,一个国家是否富足、是否繁荣、人类文明建设的是否久远等都要看这个国家的林业是否发达。但是,在我们大肆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推进我国更快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落实退耕还林工程
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针对保护林业发展提出了退耕还林的创新之举,出台了一系列的退耕还林政策导向。退耕还林其实质就是为以前肆意的滥砍滥伐现象买单,为了保护林业发展,避免灾害的发生,不得不将适合地区性生长的植物进行人工的栽培,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另外,由于国家大力推举退耕还林举措,使得部分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普遍的提升了,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的全年收入里有增收的一部分全部来源于参与退耕还林。并且退耕还林也使得水土流失的发生率降低了,自然危害发生率也降低了,使得农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由于国家要求坡度角度多于一定的数字就必须进行退耕还林,不允许进行农业种植,这就使得土地结构发生了合理的调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林业产值也逐渐超过农业、牧业等其他产业。
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分类管理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森林资源的重点保护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使得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如此,在国家政府层面,我国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还不算是很完善。我国应该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措施实行森林资源管理,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将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双赢。那么,对于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并不是按照区域进行划分,而是参考资源环境的特征划分,将符合一样的标准的划分在一起,进行统一性管理。我国针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文件、规则制度等条文性文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出现任何的闪失。同时,林业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规划的可操作性文件,而林业计划体系的诞生更好满足了这一方面的需求。
三、合理的生态采伐
根据科学实验证明,合理的采伐不会对环境造成多遭的环境破坏,相反可能会帮助环境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合理的生态采伐是本着不破坏环境或者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为前提条件,采伐人类需求的木材,并且不能因为你的采伐而引起了森林物种的缺失,这是严重不允许的。以下将针对生态采伐的具体层次进行逐一分析。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物种的不同、林木的产量、组成、搭配、能量守恒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其采伐后的自然环境达到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等特点。采伐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粗暴的进行滥砍滥伐,而是要模仿自然景观现象,给自然界一种真实的感觉。比如在森林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包括自然、风雨、雷电等。模仿是为了使自然物种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降低因为采伐树木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不平衡使其受到一定的灭绝。例如利用人工助燃来消磨森林里的病虫害,使得那些生长过密的林下植物逃不过这劫。
四、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线路,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发展新农村经济。从而建立了不少的自然保护区,并且针对这些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出台了各种管理和保护的政策建议。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效仿,齐心努力,共同保护地球家园的美好。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从十多年前就已经建设了2000左右处的自然保护区,并且针对保护区建立的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使得通过几年的努力,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也有效的排除了因为人为因素导致森林环境的发展停滞不前,或是遭到破坏等。另外,使得更多的稀有物种得到了保护和留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综上所述,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问题关系到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个人,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基石,尤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效的协调统一,这些源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及资金投入,还有我们每个人的支持,将我国的农村建设成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富裕新村庄,同时,维持林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参考文献:
[1] 21 世纪我国林业生产初探. 董少军 , 王锡海 , 许军 .森林工程 . 2013(02).
[2]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 周光辉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 2012(01).
[3]黑龙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研究.谢学军.东北林业大学.
[4]浅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赵文海; 赵淑苹; 潘保原.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4-15.
[5]宜都市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朱景波;长江大学.2013-04-01.
[6]浅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朱德刚.福建农业.2015-05-15.
[7]试论森林生态环境因素是林业生产要素.侯元凯; 庞辉; 王中华.生态经济.1997-04-26.
[8]西部大开发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研究.李红勋.北京林业大学.2002-05-01.
[9]浅谈生态环境变化与林业生产的关系.丁蕾.科技致富向导.2014-04-25.
[10]浅谈生态环境变化与林业生产的关系.刘厚成.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