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浪平乡中心校 533302
摘要:目前对于农村完小学校来说,学生课前预习几乎为零,于是课堂上更无从谈起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学生只是一味地坐着听讲,灌输式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低下。课前预习对促进学生学习起到良好效果没有得到认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应引起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课前预习;良好习惯;养成;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完小学校,学生的课前预习几乎没有,也没有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是不少的农村学校教师都在认为,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堂教学就会有实效。对于课前预习得不到重视,对课前预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没有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礼记·中庸》中提到“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是多么的关键。也就是说只有做好充分准备,且有良好的开端那就是成功了一半。
那么,怎样培养农村学生的良好课前预习呢?
首先,教师、学生要从思想上重视课前预习,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做好课前预习,明白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从而端正课前预习的态度。其次,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内容,规范课前预习行为。只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明确细致地给学生提出做好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如何去预习,要预习什么,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所以,不要急于求成,需要长时去培养学生。起初学生可能比较难养成预习的习惯,这都要老师经过一一提出预习任务给学生,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还要适当地抽出时间来进行指导,久而久之预习习惯就会慢慢地养成。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反复,是可以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常抓不懈来促使学生养成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抓,只布置任务不真抓,那是养不成习惯的。再次,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影响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前预习,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每一个环节,对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了然于心,教师的这些课前准备做好做足,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榜样。“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此外,还可通过小助手协助教师监督、检查班里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汇报学生预习情况。这样也就可以减轻教师的一些工作量,教师又可以清楚学生预习情况,在课堂上适时指导对症下药,使“先学后教”起到真正效果。
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我想应从以下几点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 、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给学生预习的空间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空间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空间。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开家长会或家访时有必要强调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三、重视预习方法和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和指导。 譬如每要学一篇新课文时,都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对于低年级来说,只要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等。
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交流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使用学习工具书帮助,多请教学习好的同学或找老师进行交流解决”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预习成果展示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
总之,要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需要长时间去培养,特别是在教育培养人的这特殊行业。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课前预习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一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尤其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让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在教学上必定会获得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