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中学 553523
摘要: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近些年中学生责任感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近些年来中学生非理性的爱国冲动等行为上。本文当前中学生身上的责任感缺乏现象入手,探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主题教育、亲身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能够真实培养出对国家社会、对家庭、对自己富有责任心的有用人才。
关键字:中学生 责任感 培养研究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心理学专家认为,一个人专门知识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人格上的缺陷将贻害一辈子。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相应的集体观念,他们不习惯为他人着想,班级的主人翁意识不强;甚至有的学生对家庭、对父母毫无责任感可言,完全忽视家长意见;还有个别学生社会意识不强,不注重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的维护……如此种种责任感的缺失,让人看过之后忧心忡忡。这意味着现代教育不仅要有认知教育,而且更要重视人格教育,而责任感是人格中最朴素而又最可贵的人格因素[1]。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地都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感,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如何使在校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意识。责任感以认识为前提,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做人必须要有责任感,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在家庭要对父母负责,在学校要对老师负责,作为社会的一员,还要对国家对社会负责。有价值的人生就应该承担一切所肩负的责任。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
一、何为责任感
何为责任感,责任感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是个人或群体组织根据自身社会角色属性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2]。它包括对个人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等。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责任。
责任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无责任感或责任感强弱都可以从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中很快地表现出来。在当今强调淡化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我们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了责任感,学生才能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把自己的学习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学习知识和本领中去,勤奋扎实地学习、工作,长大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当前人类面临着各种挑战,而列为首位的是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挑战。责任反映一个人的品质。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重用。缺乏责任感的人,什么事情也难以干成[3]。具有了责任心的为事之德,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不仅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亦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因此,养成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它既能帮助学生在当前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形成规范的纪律意识,又能对学生今后及整个人生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诸多良好的习惯,例如,遵规守纪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关心集体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等等,而这些习惯本身正体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所应具备的责任,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养成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多方面的责任感。那么,我们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就是要通过探寻一系列培养中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目的。
二、当前中学生责任感现状
当前的大多数中学生缺乏相应的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中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生。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中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中学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受社会上“拜金风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更谈不上责任感。
(2)学校因素
现在的中学教育多数还是应试教育,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考试压力大,在教育过程中大部分老师没能做到有意识地渗透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教育落实不到位。
(2)家庭因素
当前多数中学生为家庭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自私、依赖、享受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再加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孩子,更疼自己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自立意识和生活处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意识也就有所欠缺。
当前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比例的增多。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使他们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心。
三、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为素质教育提辞: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学会做人,“治国先治学,治学先修身。”所谓修身就是学会做人。做人的内含非常丰富,最突出的方面是要有责任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有责任感。
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的重要反映,责任感是刻苦学习、努力攀登的强大动力,是不懈奋斗、追求卓越,将才学奉献给社会的重要保证。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振兴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4]。面对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 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努力的工作,报效祖国。因此,切实加强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争取家长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的素质。责任感教育是家庭情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责任心的折射。父母富于责任心的言谈、举止会被子女模仿、认同,内化,从而对其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处于爱的焦点,他们中有很多在学校承担学习、劳动等责任、貌似积极,但在家里确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明显是双重人格的表现。而他们的父母只是一味的娇惯孩子,意识不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长此以往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必须严格要求,要对自己做的事要负责。同时,老师就要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灌输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以唤起家长的重视,获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中学生的则任感。
(2) 学校方面的培养
① 引导学生在班集体中成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有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5]。一个优秀的集体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能够对学生们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在建班之初,班主任就即提出明确的班风建设要求,这个要求代表了集体努力的方向,同时,要让每个学生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班集体应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做到,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要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使学生内心产生对优秀集体的渴望。"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相一致,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前进,促使队员和集体步调一致,促进队员的动力与集体的意志融为一体。同时,教师可利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通过报刊杂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若能请来不同工作领域的学生家长,结合其亲身经历现场讲授,则效果更佳)使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很薄弱,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作为学生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谦逊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互利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② 奖惩并用,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一个负责的人,首先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而长期沉溺于失败、挫折等负面情绪中,显然是无法培养出一个人的责任感的[6]。当前社会教育改革呼声不断,提倡赏识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老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一方面面临生理上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还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此时,一旦遇到挫折,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自信心危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责任心的人,是社会化的一种失败,因为他很难形成社会的归属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应让他们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要由自己负责,让他们适当的承受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经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日益增强,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劳动,乃至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老师如果一味地赏识教育也不符合当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今的多数学生感情相当脆弱,遇难而退,缺乏责任感。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相反,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并与赏识教育有效地结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人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我们只要抓住适当机会,通过一定的惩罚,既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可以让他明白道理:自己犯错误,有直接的责任,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同时也可将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抓住时机批评教育大家,因为大家是一个集体,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的惩罚才能起到了真正长远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教育唤起更多学生的责任感,进而形成互帮互助、互敬互爱、敢于同困难抗争的良好风气。
(3) 社会方面的培养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社会生活提供的外在因素与主体需要的相互作用会合逐步实现的,因此,当代中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息息相关的。社会是比家庭和学校更大的塑造人的熔炉,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采用大众传媒和个人的口语方式,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从而使人们的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习近平主席曾经讲道:“少年有志,国家有望,希望你们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并将责任感的培养寓于一切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就要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都要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 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及活动模式探讨[J]. 教学与管理, 2006(10):27-28.
[2] 刘芝花. 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及策略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 2010(2):50-51.
[3] 肖叶君, 陈婷婷. "微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基于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J]. 科教文汇旬刊, 2015(11):95-96.
[4] 余涛. 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J]. 华夏教师, 2012(8):58-58.
[5] 王金海. 论中学生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D].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6] 邢星. 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无锡市八士中学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作者:《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毛进军、王艳眺,李金芹,甘敏会,沙选花,何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