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井河镇小学校 638007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用恰当的时间、投入较少的精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是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因此,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现结合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淀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数学,是让学生伴着兴趣,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 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热爱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倡导主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 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如教学“百分数”以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验黄豆的发芽率,规定每个小组实验的粒数和质量,并要求每个成员互相配合,认真地观察与记录。让各位学生查验黄豆的发芽粒数和未发芽的粒数,各组分别计算发芽率。当汇报求得的发芽率不同时,可随时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讨论:为什么发芽率不一样呢?要使自己组内实验的发芽率高,必须怎样做?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时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想法,灵活地修正他人的观点;虚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认真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组内交往协作,有效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对发芽率的理解,又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学习 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巧妙设计教学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是指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活动,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第一,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而不是由封闭问题充塞的“满堂问”;第二,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要把握好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的比例,过难与过易的提问无利学生的学习;第三,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中,并均有所获。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的“摆”“拼”“制作” “演示” “实验” “练习”等活动都是学生具体动手的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重要过程。而且 新课程理念中也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老师在教学教程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激发学生渴求探究的欲望,那么数学课堂将会成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将因此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