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作者:李建兵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河东中心校  624100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只有通过总体结构的优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原有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使之从整体上形成最佳的教学组合;二是教学结构要力求合乎认知规律.循着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应用的顺序进行;三是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应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尽量在课内解决,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以上三点是优化的主要指导思想,就其具体操作而言又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出发点。
    一、体验成功、激发活力
    教师要激励和辅导学生,使其尽可能多的通过自己的努力领会教材,掌握基本知识。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科学的认识自己,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到体验,这是取得自信的基础之一。教师应为学生的点滴成功而高
兴,要学会共享,学会激励,学会发现学生的新情况,这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鼓舞作用。例如:在点亮小灯泡的实验中,可以找出几组连接得好的小组为大家演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为惊讶,都在积极的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也能点亮小灯泡。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准确评价、互相切磋
    教师要准确的评价每个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因为科学的认识自己还要靠教师的准确评价,这是增长自信的基础之二。教师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而不是满足于原有的认识,更不应同于成见。教师在课堂上下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话,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的新情况。
    另外,要准确的评价学生,还应该有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变换看法的过程。这样做既有利于评价更加准确,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
    三、化整为零、举一反三
知识是繁杂无穷的,但这又是有类可分的。大的方面讲,知识有各自的分科,每一学科又有不同的部分,如植物部分、动物部分、电、岩石和矿物部分,而每一部分的知识我们又可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问题我们又可以总结出不同的解法。这就是化整为零,它使复杂的东西系统化、步骤化、单一化。而举一反三则刚好是一个逆过程,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结构性的知识后,会熟练的运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例如,在讲《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将马铃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时,马铃薯沉入水底,教师马上把问题拓展,当把水换成盐水时,情况怎么样?接着通过实验验证了马铃薯可以浮在盐水中。这样以来,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使学生学习的较轻松。
四、因人而异、不同要求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针对自己学习的基础,对自己提出要求,安排适合自己情况的恰当的计划,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以激起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产生不断的向更高的山峰攀登的愿望。学生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境况主动争取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激励、创造一个能鼓舞每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环境。
五、留出空间、任其飞翔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提供学生摩拳擦掌、大显身手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独霸”课堂,自我欣赏。
教师要根据认知发展的程序巧妙的在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引导学生主动去突破,以达到使学生产生成功感、主人感的目的。
通过这些环节促使学生勇于实践,敢于负责,顽强的克服困难,扎扎实实的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为掌握知识结构和自己认识过程的结构、努力配备精良武器、向未知领域发起进攻。
六、实验和生活的联系
 
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科学的奇妙和规律,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教材上的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教师要想办法克服实验仪器不匹配、仪器数量不足等困难,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教师要想办法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之前在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发出疑问中我提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在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实际动手操作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或应用,为什么窗户上的小吊饰不用胶水就可以黏在玻璃上等。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材上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那些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就不单单是书本上的文字、考试的题目了,而是与大家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的映射。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科学实验和生活实例的互动有助于学生们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体系,并有可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联系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能使他们轻松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加深了理解,还使他们智力得到发展,并产生了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会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维方法。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