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小学 636429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生活原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意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让书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联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怎样才能做到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就此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精心设置教学目标,利用生活原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程中的向导,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教师首先要明确教什么,期望达到怎样的目标。每堂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做一番认真的剪裁,确定难点,突出重点,把难点分解疏散。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合理的、适宜的制定教学目标,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数学,这样就能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向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这一堂课的指针,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取舍增删,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教学环节的处理衔接等必须始终如一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筒,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再带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测量,计算身边物体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正方体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让数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学生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自在地翱翔。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意识
新课改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自己不是一个教数学的老师,而是一个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求,把自己当成先学一步的学长,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帮手、助手。但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却一直是教师们孜孜以求探索的热点话题。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不应该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得失,不能光想着自己在课堂上“出彩”,要学会装懵。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留一些让学生自己解答,告诉学生,下去后我们共同寻找答案,看谁能“最行”。多数学生为了证明“我最行”,翻资料,合作探究,不耻下问,这一过程正是我所希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学生养成了自己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有一些数学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就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意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就找来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作,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做起圆柱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明白了圆柱体的构成,为以后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质疑猜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让书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陈述、倾听、评价、争论,通过学生自主和合作,发现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通过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练习,挖掘隐含条件;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迂回转化,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做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将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扯,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由此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就可以顺势引导,这样使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这些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把生活、数学知识、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