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方法--作者: 陈佰平  马小龙
                            甘肃平凉市华亭县皇甫学校               744100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开发学的思维能力,那就离不开阅读。而我们一旦讲到“阅读”,就认为是语文课和外语课中的专用名词。其实不然,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必须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而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数学语言都有较好的理解力,能正确地理解和获取各种数学信息。那么在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呢?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
一、数学教学中的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材料不像语文阅读材料那样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主要原因是数学语言具有特殊性。再加之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现在的数学教材大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且以插图居多。为此我们可以将数学语言定性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者的有机结合。
文字语言一般出现在应用题教学中的机率较大。我们在阅读时要养成逐字逐句读题的良好习惯,做到题不漏句,句不漏词,词不漏字,边读边理解。弄清题目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有怎样的已知条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有的应用题是用词来表达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经常会用到“共”“还剩”“比……多……”“比……少……”“降低”“是……几倍”“增加到”等关键词句,这些词在应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应该多注意关键词句在题中的含义,以便提高自己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在应用题中,有的条件是隐蔽的,需要我们自己去细读研究它,才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例如:有一项工程,计划每天修500米,实际用了12天,比计划提前了2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完成了多少米?比计划提前2天完成 ,应是“实际用的时间比计划提前了2天完成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完成了多少米?” 应是 “实际每天完成的比计划每天完成的多多少米?”这样就容易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符号语言一般指的是一些公式,定律、法则、性质等。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等。在这里,字母a,b,c表示任意的实数。学生在读此类符号语言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记忆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再比如,如果西瓜每千克a元,那么b千克西瓜的价格是ab元;匀速运动中的速度u、时间t和路程s的关系是s=ut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S=1/2ah(a表示三角形某一底边的长,h表示该底边上的高)等等。在学生记忆或阅读时要让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而理解用符号表示的含义。
图形语言是数学学习的对象,也是数学交流的工具。图形一般说来就是某事物的代号,它把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数学教材中的大多数插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把数学知识和相关的现实生活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以呈现,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学生虽然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全面的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在单元主题图教学中或者画面比较大的插图教学中可以渗透进去,增强学生有序观察的意识。如在教学第一册“数一数”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按图中不同的景物、不同的人物、人物的性别、活动情境等因素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滑梯、几个秋千、几个木马等,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方法
1.归纳整理法:把每个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的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的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的表达出来。
2.逐字逐句读法:对于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这样,通过细琢磨。深推敲,不仅能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蕴藏其中的阅读方法。
3.举一反三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学习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的材料,举一反三的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远立体化进行转变。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现”。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总之,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也需要数学阅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学生的意识里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是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