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节俭教育--作者:刘明国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镇苏台小学校               638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由此可见,节约不仅是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的社会责任。在物质条件日益富裕的当下,贫穷、饥饿或许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但面对社会上比比皆是的浪费现象,日益滋生的不良消费风气,节约教育却显得越来越紧迫。思想品德课作为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节俭观念,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联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想从多方面教育人,那么,她应当从多方面首先了解人。” 可见,“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节俭教育也是如此,只有真正了解到学生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节俭教育在义务教育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安排了好几个学习主题框。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早已熟悉并且熟记于心,但在行动上对节俭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家庭富有者认为节俭没有必要,在行为上有意无意的表现出优越感;家庭经济条件差的认为节俭是生活所迫,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是无可奈何的自卑。这与课文表现的观点完全相悖。
鉴于以上事实,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如何正确对教材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培养真正具有节俭品德的人就显得十分重要。
 1.落实重点,提高认识。俗话说:“知之深则爱之增”,节俭教育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针对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重点,着重解决“节俭为什么光荣,节俭为什么要继承”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做人美德;能够使学生懂得:在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的年代,更要培养节俭的习惯;能够引导培养学生节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一点一点做起的良好习惯。
2.利用现代化阅读手段适当补充教材,唤起情感。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到节俭光荣,崇尚节俭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必须利用现代化阅读手段补充一些有关节俭的教材。譬如,补充阅读材料: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郑楚光曾表示,据估算,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按较保守的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补充阅读材料: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通过这些事例,能让学生懂得节俭的重要性,只有恪守节俭的生活准则才有益个人的成长;相反,如果从小就追求奢华,不但对国家和家庭不利,而且对个人的发展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3.运用格言,深化认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适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格言,学生乐学乐记。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明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记住它能增强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谁在平时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等辩证的道德箴言能让学生谨记节约的必要;“自古纨绔少伟男,穷苦磨难造英才”、“生活应当俭朴,思想应当崇高”等格言为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学生不应比吃穿,应该比学习,比思想,要有崇高的追求。这些格言既满足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又全面地综合了节俭的意义,使学生的认识的得到进一步深化,并能指导行为。
二、重视实践,致力导行
1.注重谈话诱导 ,加深节俭体验。为了教育孩子节俭,不能只靠简单的口头说教,更要重视行为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从他们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他们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乱倒饭菜等浪费现象时,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他们道德认识,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坚定节俭信念。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可以坚定学生俭朴的光荣信念,形成班级良好节俭风气。譬如: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周总理的睡衣》、《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扁担》等。也可讲讲身边贫困孩子的生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开展“如何花零用钱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良好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
3.重视行为引导,养成节俭习惯。教师可结合劳动教育课,指导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使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带领学生去帮助留守老人收割粮食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可以发动学生搜集废旧物品,卖掉的钱可以存起来,捐助贫苦孩子。教育学生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等。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4.榜样作用 言传身教。爱模仿是孩子的特点,小学生的许多行为都是由模仿学习得到的,因此教师自身要勤俭节约。教师是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平时勤俭节约的习惯,为孩子示范非常重要。教师应从身边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不浪费自来水,爱惜粮食等,以自己良好的节约举止、行为为表率,去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提高行为的理智性,真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仅着眼于教材,满足于“知”;应该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并致力于道德行为的引导和养成。只有这样进行节俭教育,才能使学生知节俭之理,感节俭之荣,才能自觉产生节俭之“行”,养成节俭之习惯。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