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生活之结合--作者:王家娟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牧马镇牧马学校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课堂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将思想品德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明显提升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内容的效果,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成绩也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将阐述如何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和生活相结合,分享我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 课外 实践 实例 结合 社会 切身感受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是来自于生活实践当中的,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书本上的那部分内容,应当拓展到课堂之外去。
对比其他的课程来看,我们会发现,思想品德课的知识量相对有限,需要学生真的去死记硬背的内容比语文要少很多,所以其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非常灵活,有大量的空白空间给老师去做自己的安排和设计。也就是说,教的内容完全可以做自主安排,老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一些课堂上的道理放到生活实际当中去印证,做一些更有实际操作性的学习活动。
那么,如何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外实例

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学习一些法律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如果单一地进行课堂上的讲解,把条条框框列出来再要求学生背会,是非常枯燥的一种方式,而且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图片等资料,用了引入社会实例的方式,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现在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学校在教学硬件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硬件设备,在教学法律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来放一些社会法律案例给学生看。比如说,投影仪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有配备,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会先从网上找一些法院开庭的视频资料,然后通过投影仪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威严,而且通过这种视觉感官的体验,让学生先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虽然他们也许仅仅是听说过法律的存在,但是在进行系统化教学之前,这种感性认识的回归是有必要的。
课本上的法律内容主要以认识法律的存在、了解法律的功能和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己为主,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法律条文,所以学生如果单纯地从表面上接触这部分学习内容有些概括和笼统,对于这个问题,我使用投影仪播放了一些法律节目,比如说《今日说法》等案例类法律节目,这部分节目会以某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为内容,将事件所有的发生过程进行情景再现,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过程全程解析,然后再邀请法律专家,来讲解犯罪嫌疑人的哪些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这一类节目会讲到具体的法律条文,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具体,而且非常生动有趣,相对于枯燥乏味的背诵来说,既能看电视,又能了解法律知识,课堂活跃性会更高,学生会在观看当中收获更多。
法律知识的学习本身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其实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学生虽然都是未成年人,但是每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和法律息息相关,未成年人不仅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而且犯了罪一样也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说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但是这部分内容是不能和社会、和现实生活脱节的,一定要把社会上的法律案例引入到课堂当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法律就在每一个人身边的存在,哪怕出了校园,也能够回想起曾经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让学习更加有趣生动,而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更有兴趣,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具体、形象的记忆。

2. 走出课堂 走入生活

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除了把生活案例引入课堂,还需要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印证。
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需要老师引入大量的实例来论证理论知识,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所感受。除了之前讲到的,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设备将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内以外,还需要学生主动走出课本,去发现社会当中的真人真事。因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真实社会的,他们需要到社会当中去发现课本上所说的道理,这样才能够有认同感,才能接受书本上所讲的道理。
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出课本呢?我认为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周末,或者放学之后,走入社会,探索课本上所讲的内容。比如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有一部分涉及到青春期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非常具有实用性,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理解青春期期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对于这部分内容,我设计的课外活动是:每一个学生在周末时间,去找到自己过去小时候的照片,然后做一个简单的自我认识,去回忆自己和小时候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书面罗列,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带到课堂上来,然后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总结,最后选出代表发言。而且这个活动进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做了这个活动,使得学生对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有了理性的认识。使得学生在活动当中了解自己,去切身体会青春期期间发生的种种变化,让青春期不再陌生,不再是书本上定义的条条框框,更不是传统观念当中的叛逆时期,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感觉到学习这部分内容更加有趣,而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将课堂内容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会让学生有全面立体的理解。原先单单觉得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现在变成了脑海中的感受,和生活中的经验,使得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希望能有更多的结合的方法被教师们所开发出来,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