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县牙哈镇中学 842000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品发展为根本目的,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思品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于是本人尝试把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应用于思品课堂,主抓资源的开发、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达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正确思品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均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处了传授知识外,还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学科。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这样既能激“趣”,又能增知,使学生自觉的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多媒体等功能室应有尽有,录音器材、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资源配备齐全。这完全改变了延续千年以来的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现在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无味的文本素材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授九年级思品课第三课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时,若单纯地进行说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于是,我先用电子白板播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部分片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一段内容,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观看过程中,很清楚的认识到我党的工作中心是从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并开始了一场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紧接着我用投影仪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诸如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蛟龙号深潜7000米以下等等,在学生感到骄傲和兴奋时,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讨论分析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学生对这个讨论题发言踊跃、感受深刻。在学生观看、讨论的基础上,我对这节课的重要问题: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加以归纳、 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
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生理学告诉我们: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提问紧扣教学目的,选择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潜在的心智水平,二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探究活动。如在上九年级思品课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按书中讲的顺序设计了一些较易的问题:如我国的资源特点和面临的形势是什么?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社会是指什么?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理念等。给学生10分钟自主学习,然后8个学生一组在合作探究。教师除了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书上找到之外,还鼓励学生去发现书中更多的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边探究边写下自己的疑惑,并把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我记得学生们大致提出了这些问题:大自然能不能被我们征服?有人浪费资源,我们应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是什么?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等等。大家通过探究生成的问题都很好。等问题写完后,我分组以竞赛方式让学生抢答对方的问题。(竞赛以组内提出问题的多少和解决问题的多少为依据,评出优胜者。)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思考了,大家都积极参与,黑板上写满了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学生自己提问,依靠集体智慧解决相关疑问,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结合本班学生已解决的困惑,确定教师应该侧重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采取这种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乐学,又能培养学生善学,久而久之,学生的答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大大提高。
三、设计疑问,加强教学互动
教与学的互动,是融入性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效应用的表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对方法的探究过程,往往需要在有区分度的问题设计中加以落实。在《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奥运会徽”的教学情境,设疑启思:除了汉字文化,你还能从图案中找出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从中理解传统的印章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等,感受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时,教师继续以问题引领思考,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既然中华文化有如此魅力,那么我们应当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可是看看我们的周围,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大行其道,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等却备受冷落,对这种情况你怎么看?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明确了在国际化的今天对待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根植中华文化的沃土,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持开明开放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利用思品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内在联系,用历史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思品知识。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现行的思品教材与历史教材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有的章节甚至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思品学科中有关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的内容不仅可以用历史教材的知识帮助理解,而且能够从历史和上述相关内容的结合上形成对思品知识的独特的分析和认识。
在讲述九年级思品第三课第一框第二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课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我要求同学们回顾历史知识,五十年代中期以哪个事件为标志,开始算起?(个别同学历史知识掌握过硬,很快说: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讲对外开放的原因时,让同学们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不对外开放会导致什么?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导致落后。我又问:我国曾经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哪个同学知道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始逐渐落后的呢?(可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同学们看似在回答历史知识,其实得出的是思品学科的重要结论。又如在讲九年级思品第四课第四框第一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可联系历史课所讲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在讲《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时,可联系井冈山、红军长征的故事,从革命先辈身上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来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等等。总之,思品课堂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和认识,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教师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学生当中,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长认真备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力,那么,一定会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人教版)。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编:肖川。
3、焦金龙:“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2009.(10)。
4、周宏主编 主动参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