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北镇中学高中部 256600
鉴赏诗歌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其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然而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热情洋溢,学生在课桌前云里雾里、昏昏欲睡。造成诗歌教学枯燥低效的很大原因,是学生的想象没有被唤醒。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诗歌中,想象则更为重要。阅读诗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学的再创造过程,没有想象作翅膀,学生便不能去丰富欣赏诗歌意象,自然就无法体验诗歌的艺术美。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唤醒学生想象的几点尝试。
一、借助诗词名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是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想要走入诗歌的情境,就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累。一个诗人的作品凝聚了他们的精神气质和生平经历,往往有较为统一的艺术风格。所以,在学习熟悉的诗人的作品时,可以利用这位诗人的名句或名篇,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知识和情感积累。选取的相关名句名篇除了风格上与将要学习的作品一致外,在语言上也要比较浅近甚至是学生以前学过的。比如在《沁园春·长沙》上课之初,我让学生诵读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等,用这些大气磅礴的诗句,调动学生对作者丰功伟绩和伟人气概的积累,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氛围。
对于意境的体悟,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沁园春·长沙》的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作者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意境高远宏阔。如果老师仅仅是这样讲解,学生便没有高远宏阔的体验。如果抓住“湘江北去”,联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名句,让学生想象江水浩荡,江面汹涌的场景,意境宏阔之感便更容易体会。再如“寒秋”,联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秋天萧瑟寒冷的感受被唤醒,就更容易把握毛泽东胸怀天下、镇定从容的英雄气概。
二、借助语言品读,唤醒学生的画面想象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任何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均需要借助语言这个载体。古典诗词的创作受格律的制约,在创作时为了追求形式美、音韵美,作者常省略无关意境的词语,打乱正常的语序,这是学生理解诗词难点。然而教学时,“为了突出作品的文学性,教师往往以‘鉴赏评价’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理解的准确性。”[1]这样,学生无法准确地理解句意,就不能把诗歌中的形象转化成生动可感的画面,更无法进入对诗歌意境情感的审美感知。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品味语言,唤醒学生的想象,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才能使他们悟其情,会其意。
例如《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色彩绚丽的秋景,想要在脑海中勾画出这幅秋景,除了把握山林舸鹰等意象,还需要细品“万”“遍”“漫”“透”等词的语意。否则就无法想象红色那海面一般的广阔层叠,江水那浩浩汤汤的明净澄澈。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象“百舸”和“长空”的颜色,填补诗歌留有的空白。当学生用火红、碧绿、湛蓝、亮白等丰富而明丽的色彩为脑海中的画面染色时,“色彩绚丽”便不仅仅是对景物特点的抽象概括了。我觉得在诗词中,物象是骨骼,修饰语是肌肤。修饰语虽然依存于物象,但是也使物象呈现了不同的风姿,应该是品读的重点。
三、借助诵读,唤醒学生的美感体验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获得了美感体验时,人的“意识活动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精神振奋,进入到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中,由此可能会进一步引发更多的意识活动,获得更新鲜的审美体验”[2]。诵读融合了诗词节奏韵律的和谐之美,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的形象和情感,能很快地将我们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诗情画意。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是托起想象翅膀的东风。
《沁园春·长沙》中我主要设计了三种形式的诵读。上课之初是配乐范读,目的是烘托诗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读诗的热情。品读上阕前设计了全班分工诵读,男生齐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女生齐读 “看”领起的七句,合诵“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男声浑厚女声优美以及合诵的高亢,形成了错落之美,不仅有益于学生把握诗词的层次,也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从而打开想象的大门,更积极地品读语言。品读诗歌之后,设计个体诵读,抓住学生诵读亮点点评究因,以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有个同学在读“万山红遍” 时,把“万”字拖长,加以强调。我便引导学生比较拖音与不拖音带给自己的形象想象有何不同,不少学生由此感受到了“万”字的妙处,也找到了用声音传达理解的方法,进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诵读品味中去。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诗歌教学只有唤醒学生的想象,学生才能捕捉意境中闪光,把诗中的境转化为自己心中的境,与作品产生共鸣,在美感体验中提高鉴赏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正喜:《语言理解—— —古典诗词教学不该绕过的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 年第 11 期。
[2]许丙泉:《论美感体验与意识活动规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