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小学校 6380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数学学科和学生思维的特点,加强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事实表明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内容不易接受,学习中往往离不开直观感性材料,心理学家研究表明,6-14岁的儿童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这时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认识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通过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概括,进而正确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合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因此教学中应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加强“双基”教学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二、加强解题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反映小学生思维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表现为看到哪里想到哪里,无一定的思维程序。而帮助小学生克服这一弱点,训练和培养他们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分析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具有解题的基本思维方法。要抓好这一环节,就必须突破数学教学“以计算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把小学数学教学从训练计算技能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为重点这一轨道上来。而培养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所谓思维方法就是想问题的方法。具体反映在解题思维方法上即分析法、综合法。待求问题是思维方向,已知条件是思维的依据,解题时只有二者综合运用,才有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的思维过程。
三、加强变式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从教学方式来说,学生的学习还是偏重于过去的传统的记忆式教学方式,即教师把问题计清,学生再现其思维过程,并用练习把教学的知识巩固下来,形成技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跟在老师的后头转,模仿加训练,独立思考的成分少,用机械记忆代替判断。这样既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为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之所以对见过的问题会解决,稍有变化的问题就不知所措。为此,教学中,在教给学生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就显得更为必要。一是从问题出发,寻找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依据处理,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沿着不同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不同的思路去探究,进行多种推测、想象与再创造,从而寻找出各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可见,发散思维,方向明确,想象丰富,灵活性强,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教学改革的做法是:
1.充分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当讲完某一数学概念后,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记忆,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讲完某一内容后,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清“顺解”与“逆解”的结构形式,进行一题多问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解答方法(即一题多解),从多中求佳。
2.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思维特点,变记忆式教学为发现式教学,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首先,教学中应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感知,促进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其次,加强变式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思维活动如果定式化,势必死板教条,缺乏创造性。教学中如能加强变式训练,就能开阔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增强他们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多角度、多向性思维。再次,让学生问难质疑,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具有问题性的特点,即凡是积极思维必定是遵循“疑到问,从问到思”的规律。学生的学习是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的。教学中变学生的静态式学习为动态式学习,不仅让学生动手动脑,而且多让学生问难质疑,动脑动口,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
3.精心设计开放式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性习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思维,求得合理和正确的答案。这种练习能够避免学生形成的思维定势,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必定是许多知识和许多种思维能力交织而成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