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小学 427110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性格,是一个孩子形成其他优良品德的基础。所谓宽容,就是善于克制自己,处处体谅他人,照顾他人的利益。一个宽容的孩子往往会赢得更多的朋友,会得到更多成年人的欢迎和称赞。
目前许多小学生有任性、不让人、好斗的毛病,也就是没有一颗“宽容心”,特别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这种现象较为严重。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学生任性、不让人、好斗的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宽容的性格。
通过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学生缺乏宽容心,主要源于家庭和社会这两方面的不良影响。家庭的不良影响表现在:
一是家庭教育方法失当。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被父母溺爱、娇惯、包庇纵容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一切都以“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好为生活标准,不肯接受半点制约,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行为;专制型的家庭,对子女管教过严,甚至苛刻,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积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还有的家庭对子女歧视虐待,造成子女心胸狭窄,性情乖戾、冷酷无情等不良性格。
二是家庭人际关系紧张。譬如,有些父母言行粗鲁,经常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打斗,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出言不逊,蛮不讲理,甚至为小事而大打出手。现在离异家庭较多,父母之间那种无休止的吵闹、漫骂厮打,无不扭曲着孩子的心灵,改变着孩子的性格。
三是家风不正。许多斤斤计较、自私、霸道的学生,就是从其父母接人待物的不良态度中学的。有的家长甚至对子女的打人、霸道的行为不但不批评和制止,反而称之为“肩本事”,怂恿他们在外面不要太老实,坚决不要吃亏。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现在武汉打、凶杀的电视剧,暴力的网络游戏,这对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极容易模仿和认同。特别是男生,表现出来的是特别凶,爰滋事,有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殊死相斗”。
由此可见,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是很大的。但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儿童的性格,可塑性极强。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人性格发生明显的改变。教师就应该利用“学校教育”这块宝地来培养学生宽容的性格。
一、通过不同途径,提高家长素质
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家长座谈会上或找个别家长沟通,号召家长改变教育方式,改善家庭氛围,力求科学育人。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上课,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使家长懂得怎样培养、教育孩子,提高家长的素质。
二、抓住教育契机,典型引路
教师对学生有一定权威性。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善于“言传身较”。“言传”即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讲什么是宽容,怎样做才是宽容,宽容有什么好处等。同时,也应从班上发生的一些小事中教育学生宽以待人,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宽以待人是美德”的种子。“身教”即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在与家长交谈时,都应表现出自己的宽容,以自己的宽容去感化学生。学生即使犯了错,只要学生的行为确属无意,或不属于习惯性的品行问题,或属于初犯,并且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去和他共同找出犯错的原因,使他们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宽容不是放任,不是迁就,而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同时学生也潜移默化的学会宽容他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还可利用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古人中的“孔融”,电视、报刊上报道的典型人物及班上做得好的学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他人于己于他人都有好处。
三、激发自然情感,培养爱心
爱心是宽容的基础。只有内心充满爱的人才会去宽容他人。孩子的爱心是他们进入学习阶段后开始萌发显现的一种真诚自然的情感。教师就可以抓住这真诚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同学的友爱,对师长的敬爱,对祖国的热爱。
总而言之,让学生懂得宽容他人也是一种爰,是有爱心的表现,而且宽容他人是一种很高尚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