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提高生物课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者:杨国莲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二中学          553400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一直困扰着人们,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和能力培养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一大弊端。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学习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深受学生喜爱,但是教学过程难以控制。许多学生喜欢分组实验时的自由与热闹,而真正参与实验探究的人不多。课堂上有的学生聊天;有的学生做旁观者;有的学生拿着课本或实验报告册,看一步做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做得很成功,但只满足于完成实验操作,没有认真地观察、探索和思考。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示范讲解,而忽视引导。例如,有的教师利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讲实验,结果留给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实验课由“做实验”变为“听实验”。又如,有的教师在课堂巡视时发现了学生有问题,就非常着急地走上讲台,要求全班暂停实验,听教师讲解纠错。此时,其他小组的学生正在进行实验,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讲解。结果是教师讲自己的话,学生做自己的事。这样很难达到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
示范讲解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引导是启发学生感悟应该怎么做。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重在过程,重在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如果教师过多地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实验,学生虽然也能理解和掌握,但往往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依赖教师的示范讲解才能完成实验的学生会逐渐失去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不利于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培养。
合理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提高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物分组实验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前引导学生充分做好分组实验的准备工作
在课前,教师应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小组的分工,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做好实验准备,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完成。预习不是简单地浏览课本,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了解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重点难点、实验应注意的关键问题,熟悉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等,使学生对实验应达到的结果和所用的实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预习期间,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的骨干。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有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拖沓、不动手或假参与的现象。在实验前明确小组内的分工,有利于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学习。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主要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熟悉实验的流程。学生概括出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的主要步骤是:称叶、去脉、剪碎→研磨→过滤;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主要步骤是:制备滤纸条3-4条→同时画滤液细线3-4条→纸层析法分离。然后在小组内明确以上各步骤的负责人。教师再提出“本实验所使用的丙酮、层析液有毒且挥发性极强,应如何安全使用?”“画滤液细线时,为什么要等滤液细线干后,重复画2—3次?”“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滤纸上的滤液细线能否触及层析液,为什么?”等问题,让学生熟悉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理解实验的重点难点,知道实验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二、实验前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规范操作
教师的演示实验能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促进学生实验操作精确化和规范化。但是,学生如果只看不思,就只会模仿而不会探究。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要提出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感悟出本实验应如何规范操作才能取得成功。
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在演示画滤液细线这一步骤之前,提出问题:“如何画出平直的滤液细线?”“如何画才能使所画的滤液细线中含有较多的滤液?”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才对研磨、画滤液细线的操作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研磨和用毛细滴管画滤液细线的技巧。又如,在《观察和解剖鲫鱼》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如何解剖才能获得最好的观察效果进行讨论后,再演示在何处下剪、下剪多深、剪到何处、解剖剪的倾斜度如何等操作技巧。通过对演示过程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实验的重点难点,为后阶段学生分组实验做好准备。
三、实验的过程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验中难免会有快慢的差别。在分组实验中,实验能力强的小组完成实验后还未下课,教师可对他们小组另加任务。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做得快的小组,可让他们探究用其他方法(如用圆形的滤纸)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对做得慢的小组,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分析哪个实验步骤有问题,然后演示正确的操作,并协助他们完成实验,让他们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能力弱的小组,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助活动,合作完成实验。
四、实验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和评价
实验课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交流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大胆质疑,找出与实验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处理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验证性实验中,学生观察比较加入新鲜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与加入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及卫生香复燃的程度,发现两支试管没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可就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各个实验环节,分析与实验结果相关的各种因素,结果学生找出了原因:使用滴加过新鲜肝脏研磨液的滴管来滴加氯化铁溶液,导致两支试管中都含有过氧化氢酶。
学生在完成自主设计的探究实验后,教师不应匆忙给学生实验下结论,而应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在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和自己的想法。例如,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中,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了不同的探究计划。有的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探究牙齿的作用,还有的探究舌的作用。在完成实验后,教师先组织各小组分别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然后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过程、实验推论、心得体会等提出质疑。通过小组之间的答辩,了解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交流、反思和评价而有所收获。
总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物分组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为学生讲解、示范,而是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要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应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