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谈课题引领下的语文课堂创新--作者:彭巧云
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 427100   
提要:本文将从创新语文课堂(互文性语文课堂)下的单篇教学和单元互文教学两种课型阐述。师生在单篇阅读教学促成学生线性思维纵深发展;在单元阅读促进师生思维横向发散,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完成多元解读,厚实理解,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互文性语文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策略,培养并提升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互文性语文课堂;单篇阅读课创新;单元阅读课创新    
 
小学语文改革落足在课堂改革,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逐渐走向融合、深刻。课堂追求的目标是从容、轻松、高效。怎样做到呢?在学校的阅读、作文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在长期的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堂走向融合、深刻,就要创新课堂,创新预习模式,创新阅读课型。怎样创新课堂呢?下面浅浅地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 、创新语文阅读课堂——互文性语文阅读课堂
什么是互文性语文课堂呢?我参与过互文性阅读课题研究,就我查阅文献解释一下吧。互文性语文课堂是指在互文性理论下的语文教学的课堂。互文性语文课堂是用互文方式构建学生思维纵横发散的教学新模式。互文性:“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彼此牵连的现象。关联性是互文性的最显著特征,具有关联性的多个文本、事物、现象都可以用互文性理解和阐释。互文性语文教学:把互文性理论的思想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互文本,让学生在互文本和原文的对比研究中,运用线性思维、发散的思维、构建思维、创造性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现知识的重组,融合,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称为互文性教学。
互文性语文课堂,从实践层面说,信息技术的作用尤其重要,文本的引进、转换、剪辑、呈现都靠信息技术发挥了良好作用。这样的课堂思维开阔,气氛活跃,一片生机。我一直觉得课堂的深刻应该就是如此了吧!但是自从我主持作文课题后,我对阅读教学有了反思:长期以来,我的阅读教学一直指向“积累”,在理念上、意识上没有指向”表达”。
我主持作文课题《写话与作文互文性教学活动化研究的实践与研究》,之后,作为课题主持人,在作文教学中,我深知,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这让我对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思考:新课标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抓住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链的现象,存在作文教学的统领功能不足的问题。为此,我试图在实践中探求作文教学的新思路,致力于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链接,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总结出用目标架桥的方法实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无缝对接。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阅读目标是“体会写景文的情感“,将阅读目标转身向作文目标是“写景文中融入情感“。这样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脱钩链接上,把阅读教学指向在“表达”这个重心上来。具体怎样才能做到呢?
二、 创新语文预习模式——“三步五读”预习法
一种融合、深刻、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课前预习、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离不开老师引导、提炼方法。经过实践,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三步五读”预习法。
 这种预习方法致力于导航学生质疑、思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读、思、议、练。
什么是“三步五读”预习法呢?预习课文要遵从学生读书的发生的先后顺序。第一步:我会自学,质疑课题。1读(抓题眼):先读课题,扣题眼,围绕课题联想、猜想,质疑提问;然后抓“题眼”探索读全文,想想那些段落,语句凸显了题眼?在读中围绕课题对全文有个总体印象。2读(动笔墨):圈画,扫清阅读的拦路虎,数自然段,画生字,重点词、句、段。培养读书动笔的好习惯,。第二步:我会思考,质疑内容。3读(抓文眼):抓“文眼’发散读,抓主线,重点写感悟、写批注。4读(抓段眼):抓”段眼”联系读,牵引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在读懂的基础上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说说主要内容,解析课后思考题,说说读后感悟。第三步:我会总结,整理资料。5读(互文读):互文。在此环节做些积累,然后展开互文阅读,使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大阅读,让学生实现自主开发互文文本,为课堂展示交流提供新动力。
三 、创新语文阅读课型——“三板块四环节”课型
有了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自主开发,传统的“一言堂”,“满堂问”就配不上套了,学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课堂要由学生做主,这不正好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了吗?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实现“以生为本”呢?使老师的导航和学生的预习的航线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呢?经过一年的试行,逐渐清晰了一种课型。我姑且叫作“三板块四环节”课型
什么是“三板块四环节”课型呢?就是教师具体到一篇课文怎么设计教学,我在语文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上采用“三板块四环节”方式推进,即:一、集中识字板块;二、导读板块;三、阅读板块(1初读环节,2精读环节,3品读环节,4互文读环节)。
在集中识字板块检查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对难字,易错字词重点指导,对中、高年级适用效率较高,低年级多用“随文识字”等才能理解字义。
在导读板块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导出单元阅读目标和单元作文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
在阅读板块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分四个环节进行,初读抓“题眼”速读课文;精读抓“文眼”发散读;品读抓“段眼”联系读;互文读厚实理解。
四、 单篇阅读课创新——思维纵深导向
在单篇阅读教学中,一步一步地对单篇文本的纵深阅读,学生的思维是线性的,存在着思维方式单一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中植入互文性理论,引进互文本,用一些与课文相近的文本解读原文本,用旧的文本解读新的文本,用熟悉的文本解读陌生的文本。使学生在单一文本成线性纵深学习的同时能在多个文本横向铺开,在某些方面(如主题、结构、写法、背景、修辞等)达到成板块状的学习。在新课程里,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因此,教师对互文本的开发让教师成为决策者和建设者的形象。在互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引进,频繁的呈现,信息技术辅助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实现互文性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呢?我试从课堂与技术连接点分析和思考。
我在语文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上采用“三板块四环节”方式推进,即:一、单篇集中识字板块;二、单篇导读板块;三、单篇阅读板块(1初读环节,2精读环节,3品读环节,4互文读环节)。
在集中识字板块与信息技术融合。在集中识字板块用课件展示生字,动画展示生字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的音形义。
在导读板块与信息技术融合。在导读板块为了明确阅读目标,起到目标引路的作用,用信息技术做微课的音频优势解读文本。
在阅读板块与信息技术融合。阅读板块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以一篇课文《乡下人家》为例。
1初读《乡下人家》抓题眼“乡”探索读全文,从那些景物读出乡土乡情,形成了怎样的印象(把书读薄),让学生构建起整体印象,学会抓中心词“独特”、“迷人”。    
 2精读提炼主问题,抓文眼独特、迷人的“美“发散读全文(把书读厚)。
3品读落实到表达上,品语言文字。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评。老师适时点拨思维:瓜藤攀檐,是一道独特、迷人的美;鲜花绽放,是一道独特、迷人的美;雨后春笋冒,是一道独特、迷人的美;鸡鸭觅食闲,是一道独特、迷人的美;农家院落晚餐,是一道独特、迷人的美;秋夜虫儿鸣,是一道独特、迷人的美。首先生与生、生与师的品读“美是什么“,然后老师的主导在于引导学生“是怎样的美”。风趣的装饰,是朴素自然的 美;鸡鸭觅食,是自由随性的美;吃饭休息,红霞半天,是诗情画意的美。老师牵引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体会作者写景时的融情于景,同时转身向写作目标写景融情。
4互文读的环节是思维的发散,课堂上,师生抓住一个点厚实某个理解。如本文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浓的乡情是因为作者把景当人来写,体现作者的满心欢喜,而全篇拟人的写法《天晴了的时候》引入课堂,能厚实学生的理解。互文读也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良好途径。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阅读的乐园,让语文老师成为点亮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五、 单元互文阅读课创新——思维发散导向
语文单元阅读课堂教学“三板块四环节”课型构建。我在语文单元阅读教学模式上采用“三板块四环节”方式推进,即:一、单元集中识字板块;二、单元导读板块;三、单元品读板块(1品读主题环节,2品读结构环节,3品读写法环节,4品读语言环节)。
在集中识字板块用课件展示单元生字,展示生字的音近、形近字的对比,学习汉字的音形义,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在导读板块为了明确阅读目标,起到目标引路的作用,用信息技术做微课的音频优势解读文本。
单元阅读板块是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乡村生活”为例。
1品读单元主题环节
“乡村生活”读本组课文,从那些景物读出乡土乡情,让学生构建起整体印象。  提炼主问题,抓文眼的“乡村的美“发散读单元课文。
2品读单元结构环节
把整个单元的文章结构图对比,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加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
3品读单元写法环节
集中一个目标对比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抓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
4品读单元语言环节
 品读语言落实到表达上。品语言文字,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评。老师适时点拨思维:21课,品乡村独特、迷人的美;22课,品异国田园风光的美;23课,品古诗词描绘的田园风光;24课,品乡村孩子的愉悦生活的美。老师牵引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体会作者写景时的融情于景,同时转身向写作目标——写景融情。
我作为作文课题的主持人和阅读课题的研究员,首先在阅读教学潜心研究,做了系列创新,从预习到单篇课型再到单元课型一脉相承,做了尝试和创新。创新使语文课改走向深水区,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互文阅读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大阅读的良好途径,让语文老师成为点亮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参考文献
【1】    梁修红、《阅读教学中的互文参读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
【2】    唐小娟、《新文类的互文策略》;理论界
【3】    刘英、《语文课堂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构建》;现代中小学教育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