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唯物史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作者:方元茂
福建省永泰一中  350700
摘要:历史唯物史观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储备知识正能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唯物史观;实践探究
新课标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其主要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唯物史观是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基本的史观准则。
一、新课标教学要求
“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目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学科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内容标准”:历史必修(Ⅱ)——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历史选修(四)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新课标明清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多元史观的困惑
教材多元化以来,受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其他史观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淡化唯物史观、甚至误用唯物史观的现象。
【例一】新航路开辟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史学界观点不一,主要有两种:一是“灾难说”,认为它给亚非拉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二是“进步说”,认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你持哪种观点?这是旧的设问方式。
以往的解答方式是二择一。
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长期的落后与贫穷;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贩卖黑奴,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掳掠黑人之后运往美洲卖给植园主,再把美洲的工业原料和金银财富运回欧洲,赚取巨额财富。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方便了人口的迁徙,形成新的民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的流动;促进了不同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
唯物史观认为,这种设问导向是错误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原本就具有两面性,进步与灾难并存,不能人为地把正确的学史方法割裂为对与错、取与舍或全盘肯定、全盘否定。
科学的历史观是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和保证。高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接受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准确领会和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三、唯物史观的实践
依据新课标,精选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课时内容,是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重要出发点。
【例二】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公田逐步被私田所取代。商鞅变法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变法革除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分户政策,则是铁犁、牛耕使用反作用的反映,从而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教师要从生产观点及生产力标准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懂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演变,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四、唯物史观的探究
近年国考逐步加大学科素养考查要求:2016年考纲强调的是“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2017年考纲改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2018年考纲则直接提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一线教师要从认识的高度,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例三】工业革命(深圳考题)
材料一:前工业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行政人员数量少,军队行动缓慢,信息传递耗时较长,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很薄弱。中央政府仅负责军队、治安、税收等核心职能,学校、喷泉、引水道等公益设施多来自民间捐赠而非中央政府。大量非行政人员,比如封建领主、显贵、士绅,负担着协助政府治理地方的任务。官员能力低下,机构职能交叉,致使行政信息得不到妥善的搜集和管理,更遑论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最高统治者之间传递。
在新的工业时代,政府获得的新能力可以“PEP”表达“P”代表“plenty”(丰裕),国家财富迅猛增长;“E”代表“energy”(能源),自然能源和无生命的机器取代了人类的技术和劳动;“P”代表“penetration”(渗透),政府能够通过自己的代理人直接作用于民众,同时,在收集、储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巨大的新能力,还有公务人员数量的巨大增加,政府的渗透也相应地大大增强。
                          ——摘编自(英)塞缪尔·E·芬纳《统治史》
材料二:在我们做出“在第一个工业革命中,市场是唯一的推动力,与政府丝毫无干”这个结论前,应该记住:使英国地位与别国不同的这个市场环境的特点,大部分还是国家行动所造成。英国自十七世纪内战以后政府演变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创造一个相当严密和统一的市场。在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不列颠国家利用它对法律、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利用它时使人们能自由发挥能力和利用资源的影响,在几代人的时间里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掀起工业革命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从唯物史观看,本命题考查的核心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工业革命和政府行为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两者是“从属”关系而非“互起”关系。在过去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犯错还振振有词。
五、结语
教师正确史观的运用、学生正确史观的形成源于课程史观的定性。从多元史观到唯物史观,历史课标、历史教材是历史价值观的回归,这是新时期、新史观的导向,历史教师应有足够的新教学意识。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 张燕.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47-48.
[3] 张雪亚,倪仲.口述历史教学:人性化达成学科核心素养[J].人民教育,2017,(Z1):73-75.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