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双创”视角下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作者:周应兰 何艳 胡琴芳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积极响应“国家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的要求,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对实践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文章立足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重建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国家将高等学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际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以实现自我价值。
市场营销培养的是企业高级营销管理人才,作为一门应用管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式来看,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毕业之际其能力不足以胜任营销策划、市场管理等工作,因此,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是门槛较低的销售工作,通过销售这块试金石来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级营销管理人才。由此可见,适应“双创”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当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改进建议。
一、现状
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结合市场就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将市场营销专业分设“市场开发与管理、品牌营销与管理和商务策划与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方向,增加了商业模式、数据营销、微营销、新媒体营销等与市场接轨的新课程。在课时的分配上,增加了实践课时,各专业方向均安排了36周的实践课,在原来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模拟与实践、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等实践课程。除此之外,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加入了8—16课时不等的实验课程,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良好的营销与管理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各类企业、咨询机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机构从事市场调研、数据处理、营销战略与策略制定、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策划咨询和品牌运营、电子商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营销管理专门人才。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三年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培养目标相距甚远,较之以前没有明显提升,甚至很多学生觉得实践课、实验课就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究其原因,发现该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和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
二、问题
1、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增加了实践课时。虽然实践总课时有36周,但是有些是大学生素质类实践,例如:军训;有些是由学生自行安排,真正由学校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安排、指导的课时仅12周。同时,各实践课程绝大多数分散安排在各学期期末,由各实践课程指导老师各自负责,没有统一规划,与前后的实践课程也没有延续性,导致实践内容雷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2、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所有的实践课程中,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针对性较强的就是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为期3周,由系部联系企业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但是由于前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企业不愿意提供管理、策划、运营类实习岗位,而是以门槛较低的销售岗位居多,甚至是一些卖苦力的搬运岗位,这与学生对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自身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其他由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大多是以参观企业、老师布置任务撰写文案等形式呈现,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3、以学校为中心,校企合作程度不深
实践场所是否健全直接关系着实践效果。就湖南工业大学营销专业而言,与其签订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有十多家,但是由于在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以学校为导向,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时间,在每学期开学之后临时与企业沟通安排实习事宜,结果就是企业暂时没有用人需求、没有合适的岗位,导致学校实践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校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无论是专业实践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要真正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相关课程的带队老师、任课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有资源安排学生实习,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实践。然而,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共18位专职教师,常年与企业合作的老师只有4位,其余大多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指导不足。
5、考核标准偏低,学生能动性不强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实践能力主要通过专业实践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培养。
对于专业实践课,有单独的考核体系,其考核主要是以考勤和学生提交的书面报告为依据,只要学生在课程中的出勤率不是特别低,并提交了相应的书面报告,基本都能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例如,市场调查和毕业实习都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行实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提交调查报告和盖有实习单位公章的评语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分。这种缺乏学校、老师监督的简单考核,不仅没有将实践落到实处,反而导致抄袭、拉关系盖章现象层出不穷。另外,很多实践课程安排在一学期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由于临近期末,考试较多,学生根本无心参与实践,很多就是抱着应付的态度。
对于实验课,并没有设立单独的考核体系,也没有单独的学分设置,而是将其纳入到整个专业核心课的考核中,由任课老师命题对理论部分进行期末考试,只要学生在理论考试中符合该门功课的考核要求即可获得学分。因此,对于实验课,很对学生觉得可有可无,并不重视。由此可见,简单的考核标准,不利于鞭策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程,甚至助长了学生混日子、混学分等不良学风的滋生。
三、以企业为中心,重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湖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重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详见图1)
1、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
任何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想充分利用企业这一实践平台,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结合企业的用人时间、对岗位人才能力的需求等方面来开展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具体而言,对于每一个合作企业,营销系分别派出一名专业老师与企业营销部门长期对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在该企业挂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企业实习导师负责制,即由企业营销总经理统筹管理,派出有经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老师则主要负责校企沟通并协助企业管理学生。
2、采用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构建个性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由对接老师和企业营销总经理共同规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即企业营销总经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以培养企业储备人才为目标,与对接老师共同协商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对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实习进行规划。然后,企业将培养方案以及拟培养的人数提交给学校,学校将企业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数需求挂在网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并提交个人资料,由老师和单位进行审核。学生和企业之间一旦达成实习意向,就不能轻易更换,学生有义务听从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进行实习,企业有责任按培养计划,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提供不同层次的实习岗位,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销售、市场开拓、策划、品牌运营和电子商务等能力。
3、采用阶段性集中实习和长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由于合作的企业众多,每个企业对实习的时间要求可能不一样。为防止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冲突的现象,一方面可以由对接老师与企业沟通协调,采用阶段性集中实习;另一方面,基于市场营销实践本身具有灵活性,无论是市场调查、销售、市场拓展或是策划、市场运营、电子商务等实习都可以在课外进行,因此在协调无果、时间冲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课余长期实习的方式进行,即由对接老师与部门主管共同协商学生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利用课余、周末等时间跟随实习指导老师开展实习。
4、参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完善考核体系
为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应该以实践成果为依据。湖南工业大学营销专业对实践成绩的考核可以从实习态度和实习成果两方面展开。其中实习态度包括考勤、配合的程度,实习表现等;实习成果则参考企业的业绩考评体系和岗位能力需求由企业实习导师给出。只有实践成绩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这种完善、严格的考核制度不仅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投入实践,而且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另外,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实验课,老师们也可以走出实验室,到企业开展相应课程实习。或者根据学生们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实验,例如:对接老师将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表现和实践成果反馈到网上,专业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企业有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实验教学,布置实验任务,以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总之,为了满足企业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营销专业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市场,以企业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把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紧紧围绕企业的岗位需要,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灵活设计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满足企业营销管理人才需求。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