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白马镇中心小学 620031)
【摘 要】作文教学的方法,有从理论到实践,有由实践到理论,在教学中要根据情况交叉使用。
【关键词】 作文实践 理论
素质教育强调“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心理规律中,有好奇、探索欲、成功欲、荣誉感等心理特征。他们学习写作的心理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完全不管什么表现技法,拿出几篇文章,先让学生阅读,看看有何反应,要他们选出一篇优秀文章,根据他们自己对内容的爱好,他们会选出自己喜爱的文章。如果规定他们只选一篇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大多数人选的都是同一篇,少数人选的是另外的一些,因为这几篇文章中,老师首先就塞入了一篇已由社会读者公认了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不仅内容好,而主要是表现方法好。而学生读文学作品的感觉,首先是由它的表现方法引起的。同一个内容,由十人来写,由于表现方法的高低,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谓作家,就是写作上的匠心之行家。又如做家俱,同样的木料,不同手艺的木工制作的成品就具有高下之分。所以表现方式是第一感觉。学生选出了他认为最好的一篇作品,这是从感性方面的认识,他们并未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这时,学生就有一种要学习这种表现方法的冲动。这时,如果教师趁热打铁地进行表现方法的理论教学,效果是最好的。这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好奇必然引起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不要由老师独讲,仍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开放式的氛围进行。如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例如,以上述学生读选文章为例,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那篇文章是这样的一篇:《藏猫猫》,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三四个要好的孩子,他们之中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成功欲、探索欲强。公安人员捉歹徒的故事,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在生活中,他们经常做这类的游戏。有一天,他们又设计了一款游戏,由一人当小偷,其余的当公安人员和群众。游戏开始了,那个“小偷”钻进一户人家了,这是一户农民的家,他们先把房屋团团圈住,把所有出口都采取了封堵措施。这样小偷就出不去了,只能在房屋内束手就擒。他们这时从正门过去了,他们事前推行了一名平时表现智力超群一个公安局侦察员,其余为群众。他们进了大门,看见里面各种家俱摆得乱七八糟的,是小偷故意搞乱的,还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找到小偷。室内有些什么?有几个箩筐,有的口朝下,有一个沾满了粪便的箩筐翻转盖在地上,有一个厨柜半掩半开,有一个地窖盖得严严实实。寝室里有一间床,床上堆满了被盖和衣物。床下寒满了纸箱,还有一个在架梁上铺上木板的楼。楼上乱七八糟堆放了各种东西。有几麻袋棉花,几麻袋粮食,还有一些木板乱七八糟地堆放着。他们几个人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一无所获,连个影子也没有。难道他有上天入地的本领不成,会从人间蒸发了吗?奇怪奇怪真奇怪。这时,公安侦察员叫他们几个撤退出房屋去休息。按规定,放弃寻找,那个人自动暴露就算赢了。但侦察员大声声明,我们还没有放弃寻找,然后也最后一个走出房屋休息去了。再说那个藏着的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隐藏,在又黑又臭空间又小的折磨下,终于熬不着了,趁房屋内无人,悄悄地钻出来伸一下腰,但他刚一露头,就被藏在屋里的另一个人发现了,他失败了。原来这个是侦察员事先安排的暗中监视人。而那个人为什么从地方钻出来的,原来他是从刚进门时,大家看见的那个沾满灰尘和粪便的翻盖在地上的箩筐里,但既要捉小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终将逃不脱法网。这个结果令读者大快人心,也以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大力赞赏。这个故事从一开关就是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它使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先让同学们谈感觉。他们现在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看看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再帮助上升到理论高度。同学的发言中有这样的认识,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先告诉读小偷的藏身之处,若是那样,迷底已揭,就没什么吸引力了。不先告诉结果,就把读者的思维始终绑在寻找者的眼睛上。这是好奇心的支配。但学生说不出这种方法的名称,这时老师见火侯也到,才点出这叫“设置悬念”法,先不说出结果,让结果悬在那儿,让大家循着情节的发展去发现结果。以往打评书的人贯用这方法,当本次要结束时,为了使听众下次也来接着听,就故意在某个情节上设置一个悬念结束,把听者的心吊着。如讲到解放战争中,我方孤胆侦察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但当要撤离时,却让敌人发现了,于是派兵紧追不舍。这就让读者为他的命运担心而继续往下听。当他被敌人追到一个悬崖时,已是绝路,他向着悬崖下纵身一跃,本堂评书结束了。听众急于想知识他这一跳死了还是绝处逢生,讲书人一拍惊堂木,说道,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于是下次这些听众仍满满的聚集起来了。这就是悬念的作用,当第二次接着讲时,也不急于去揭示那个结果,而是去讲敌人这边的事了。听众又被这一悬念紧紧吸引着,继续往下听,肚子饿了也不急于离开。这就是悬念的作用,同学们听了终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就可以有理论指导的进行故事创作了。
以上就是由浅入手,上升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一种知识学习中的认知规律,只要遵循这一规律进行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研究》团结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