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县青竹小学 612460)
【摘 要】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由此,音乐教学情境化,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 音乐 情感教学
音乐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情感体验极为重要。而情感体验又离不开内容情境。所以要化抽象为形象是设置情境是最好办法。当一个人唱着一首歌时,如果感受不到其中的内函与情感,那种声音是没有意义的。要使声音产生情感性,必须有生活经验基础。读文学作品是这样,看美术作品,舞蹈戏曲也是这样,这是欣赏一切艺术作品的共同规律。就拿那些没有歌词的声音。如用二胡拉出自然界的天籁之声。学生会感受到那些象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松涛声、鸟声。水声或象大海的咆哮,或象细泉的低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那位弹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能让这些声音音生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他们也就要接触过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听到过珠子落玉盘之声。没见过珠落玉盘,总听见过玻璃球落在地板上的声音吧。所以要听懂音乐,必须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基于这一点,当要教唱一首歌曲时,首先让学生对歌词有深刻的理解。教唱的歌曲有课本上的适合儿童的能为学生理解的内容,有课外选教的革命歌曲。这些革命歌曲的歌词内容学生是没有生活经验的。那就要借着故事、视频、创设情境,强化理解。这样学生首先对歌词有了情感,唱起来就会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受到净化,智慧受到启迪。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教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征》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磗走泥丸,金沙水拍去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应先让学生学习歌词,理解歌词。
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的电视剧,几乎所有学生都看过,但看得并不连贯,就要对歌词中的内容进行形象强化。没有视频插放条件的,可以用讲故事,画简笔画创设情境。有位老师讲“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这样描述:红军渡过了彝人区,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几万人要渡过大渡河用船是不成的,必须从桥上过。而大渡河上远近只有唯一的一座泸定桥。如果不抢夺泸定桥,就只逼到山上打游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夺下泸定桥。泸定桥由13根铁索组成,上面铺设木板。红军到了这里,木板已被敌人全部撤光,只剩下铁索。刘伯承司令员说,两军相遇勇者胜。于是选出几十个夺桥勇士。他们个个功夫高强,一手抓着铁索,在我军火力掩护之下一手射击。在铁索上前进。头顶的子弹象飞蝗一般嗖嗖嗖响着。勇士们两眼圆睁,紧盯着前面的目标。下面是汹涌的大渡河水。这河水就如一首歌中唱的“大渡河水浪滔天”。可是勇士们毫无畏惧,在他们心中,只有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怒火,那地主的催租的凶神恶煞,恶霸逼得穷人妻离子散。穷困逼得穷人卖儿卖女。想到这些,一定要跟着毛主席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为了夺取泸定桥,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看,一个勇士中弹了,可他还紧紧地抓住铁索。用尽最后的力气扣动板机,射出最后一粒子弹。他的手没劲了,松开了身体掉下汹涌的河水里了。河水吞没了勇士,而铁索上的勇士继续在前进,前进。守桥的敌人消灭了。红军夺下了泸定桥,很快,铺上了木板,几万红军全部过去了。蒋界石气得瘫坐在椅上,不停地大骂:“娘西皮,娘西皮”。这就是“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故事。全诗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那长征的岁月。他们仿佛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自己就与勇士们一起在战斗。自己正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唱起这首歌,就心潮澎湃,情感激荡。这革命情感,使他们受到了革命传统精神的陶冶。净化了心灵。这样的情境教学,是合乎素质教育规律的。素质教育倡导“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思想素质。就如教唱这首《长征》歌,学生在革命情境的激励下,越唱越想唱,越想唱好,就越有学习的兴趣,那些音乐理论,就易于被学生所接受。那些音乐基础知识中的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知识才会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东西。音乐的兴趣与激情才会奔涌。
又例:为了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也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如果只用学校配置的乐器进行模仿,不如先指导学生自制乐器来操作。如自制笛子、洞箫、二胡。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兴趣,培养能力。经历哪怕是原始阶段创造。那是对成就感的满足。然后逐渐提高,操作现代化的乐器。这个过程中,音乐情境也会排上用场。他们模仿风声、水声、鸟声,那结情境就会出现在脑际,就会激发出兴趣。有个学生模仿厨器打击音乐,买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质地的碗,逐一进行音质试验,最后排列出了“1234567”七个音调。用它打击出一些歌曲,在学校文艺表演会上获了奖,可以预言,这位乐器爱好者将来如果考上了音乐学校,是会有很好的造诣的。还有个学生在父亲的帮助下(父亲是一个竹器工匠),自制了一把二胡。用蛇皮蒙的音筒,用马尾巴毛做的拉线。用斑竹做的音筒,做成了,还真的拉出了好的音质。这就是创造,这种创造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音乐的情境。他在模仿自然界声音的时候,那种自然景象就出现在脑际,给人以无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