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禾加镇小学安全校区 620581)
【摘 要】数学教学分两种理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注重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大包大揽,一古脑地把书本知识灌给学生,要想放弃点什么,欲罢不能,而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退居主导作用,这就要舍得放弃一些东西。
【关键词】 数学 放弃
数学教学方式很多,放弃什么呢?全放弃难道一概让学生自学吗?非矣。保留有用的东西,放弃无用的东西,空出手来作指导。有一幅漫话是这样的。有一只手伸进一个小口径瓶子,抓住一个苹果,目的是要把那个苹果拿出来,但那瓶口是刚好能容苹果和伸着指头的手放进去。他的手抓住那苹果怎么也拿不出来,但他选择了放弃,把手脱出来了,苹果也轻易倒出来了。把这幅漫画比成教育。那瓶颈就是应试教育理念。有的东西不选择放弃就突不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就走不出以学生为主体之路。刚才说了,放弃不是放弃所有的东西,是有选择地放弃。比如课堂提问,提问太多,搞形式主义,实际上还是在灌输知识,因为这些提问不是在启发思考,而是把学生牵制到老师传授的思路上。还有很多的“是不是,对不对”这类,这只是加以强调,并不能引发思考。所要以放弃的就是这些非启发式的提高。放弃之后,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例如教分数大小的比较。如果按应试教育的教法,先写出几个问题:分数有大小之分吗?分数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吗?分数可以分类吗?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思考回答。应该说,这种提问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思考的作用,但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没有思考过,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这种提问还是应放弃。放弃后改为另外的形式。先给出一组分数(各种类型的都有),问学生,分数的知识你们知道了一些,从这组分数看,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吗?学生提问分数能象整数一样进行四则运算吗?是否可以把分数分类?看,由他们思考后提出的问题与教材的要求不谋而合。这是他们从需要出发提出来的,对他们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如果他们没有提到又必须要学的知识,则由老师充分启发引导再让学生提出。这时,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产生对以上问题的探索欲望。这时进入教学,学生注意力会十分集中,思维最活跃,效果最好。又如,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包括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要教学圆柱体的知识了。传统教法仍是注入式,代替了很多学生的思考。而素质教育则进行下列程序: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柱体,在桌上摆一个圆柱体,问:你们能举出生活中的圆柱体实物吗?学生从讲台上的图与实物的启示,能说出很多圆柱体实物来。如奶粉铁盒,上下同直径的茶杯,房屋的圆柱,农民装粮食的铁制圆仓。老师又问,对圆柱体的概念还有什么要问的吗?有学生问了,水桶上宽下窄算不算圆柱体?这时,老师趁热打铁,抛出圆柱体概念教学,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根据概念定义,再让学生判断,上宽下窄的水桶是否是圆柱体?若不是学生又会提问“那又是什么体?”这时老师可简要回答,学习圆锥体时就知道了,暂放这里不研究,把学生思路收回到圆柱体知识上来。又问还想知识什么?又有学生发言了,还想知道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算法。这是学生根据已学了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联想到的。这是学生逻辑思维的结果,即然长方体正方体都有这些知识,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于是推出也要知道的东西。如果老师不设此问,这个逻辑思维的锻炼机会就失去了。这也是老师放弃无用的提问而设立有用的提问,多让学生去思考的好处。当学生提出了这些要求,教师不采取马上进入新课教学,而是再让学生去猜想表面积和体积算法。当学生思路闭塞时,可以提示:如果把一个圆柱体外表贴上纸,然后又把纸启下就一目了然了。这时让学生想象,贴上纸启下来贴在黑板上是什么样子。当学生想象出来后,老师再做实际的实验。这时贴在黑板上的就是一个长方形(圆周长与高的组合体)和两个平面圆(上底下底)。这时圆柱体的表面积=圆周长×高+2底。老师对这个猜想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导学生予以科学证明。科学证明不同于猜测,并向学生讲明猜测想象往往是科学发明的第一步。当发现自然界中某一现象时,就进行反复观察收集相关资料,发现某些规律,由此猜测其可能的原因。再进一步进行研究或实验,或把更多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这段话放在学生对圆柱体体积计算法的猜测之后,就是有机地结合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给学生以思想熏陶,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的证明。因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只要能证明圆柱体的底,可以转换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就可以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仍在纸上画一个圆,用根据事前布置自备的剪刀把圆剪成若干个扇形,方法是先用折叠法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折叠的结果是双数),把它分成两组,然后交叉镶嵌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在教圆面积的公式时就这么做过,那就重复,只要学生回忆即可。这样,就科学地证明了圆柱体体积计算仍是底面积乘高,只是各自底面积计算方法不同而已。一个是长×宽,一个是πr2。
评析:以上教例看出,教师讲的时间少,问的问题精,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多。这是教师用素质教育为理念,放弃了应试教育中无用的提问的好结果,所以该放弃的要舍得放弃。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团结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