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初级中学 620566)
【摘 要】《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所以应是开放的课程。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开放性
课程的开放性,即不限于应试教育的三中心(教材、课堂、教师),紧密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培养学生整体地历史地看社会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法灵活多样,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素质教育倡导,“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全面提高 学生素质”。这些素质不应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育人为本。那就是以知识为载体,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的素质。有位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上一节专门的讨论课,这与我的设计不谋而合。
如讨论的问题(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列举教育改变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实例,说明接受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在讨论中,学生的认识很多是支离破碎的,是经验性的。有了感性认识,这是好事,因为学生不是只听老师独讲,而是主动发言了,暴露了问题是大好事,老师就知道应怎样进行引导。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经过讨论、引导,得出了如下共识: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讨论中,同学们搬出了从前辈们那儿收集来的口头资料。刚解放那些年,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大多数连小学都没进过。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技术低级,生产效率不高。这时候人们渴望提高文化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力发展教育,采取了一切措施办大教育。学校性质有公办、民办,职工业余学校,农民夜校等形式。上面的教育策略来自于对基层的了解,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党和政府大办教育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一批批有知识的新生力量起来了。工业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各行各业向着现代化迈进。家在农村的同学们都知道。以前用牛耕田,现在用机器耕田。以前用笨重的工具把谷子变成米,要用很多的时间,现在用机器打米,节省了大量时间。以前运输,人们用肩挑背磨,现在都是机动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推动作用。又如,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由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道德和共产主义思想得到普及,并在人们的言行中体现出来,精神面貌得到整体提高。这些都充分说明,要创造文明和享受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以及近些年来,大学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广大青年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他们的精神面貌,工作能力今非昔比,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深入了。因为讨论有正反看法的争议,有各种看法的比较,当形成共识时,就内化为能力了。
讨论问题(二),列举身边实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发展。这方面,同学们十分熟悉,发言十分踊跃,家住农村的学生说,我们生长在农村,从先辈们口中和当今实现,我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全国人民奔向中国梦的铿锵步伐。听老人们说,五十年代提出的口号是,实现社会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人们把这当作遥不可及的目标。因为当时只有乡上才有一部电话。而且是手摇式的。人们发收电报要到邮局办理。当时人们点的是菜油灯,以后是煤油灯。去生产队开晚会是打火把照明,以后是手电筒。而现在呢?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座机电话也被淘汰了,被移动电话(手机)所代替。而且手机照相、摄影、录音上网功能多多。还可以打可视电话,货币微信支付,扫二维码共享单车(自行车,进一步还可以是汽车)。我的父亲以往去银行存款取款要排队,而现在在自动存款取款机上就可以快速办理,这都是高科技带来的好处。城市里同学们说,他们去逛商场,刷卡付款,微信付款也成常态,上楼只须站在梯形电梯上就上去了。有家住几十层的楼层,但坐电梯很快就到家了。这些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这是对现实的感受。进一步在老师点拨引导下,同学们又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些发展的轨迹如下:刚解放,新中国刚成立那会,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农村,人们的生产工具相当缺乏,很多家庭劳动力不足。这种生产力状况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组成了互助组、合作社。克服了上述困难,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科技事业得到了发展。以后,人们逐渐富裕,生产工具不再缺乏。这时的人们要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生产的生产关系就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了。因为人们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没得到充分发挥。于是实行了承包到户,自由经商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又一次得到了飞跃,科技又得到了新发展。人们进一步富裕了,能充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应有尽有。以前的竹编农具也是收藏品了。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发表了对未来的展望。他们说,学习历史,不仅是了解历史知识,而且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对一个人回忆过去,立足现在,展望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察镜,就会高瞻远瞩,少走弯路,使事业兴晒发达。
(三)打破课堂中心,还可布置学生走出去,去到广阔的社会,去参观,去调查,用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去分析,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参观本地举办的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从中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之,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