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作者:罗 蓉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武阳镇初级中学 620860)
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的为宗旨的课程,教学中若无情感灌注,则达不到目的。
【关键词】 历史  情感
当今社会是巨大变化和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民族是一部具有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历史,每一个后来者必须牢记,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从那些先人们的智慧中,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中,能受其思想的感染,才会把他们的精神继往开来,奔向未来,否则历史于他们更失去了作用。那么历史教学又怎样进行情感渗透呢?那就是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发掘人物事件中的情感因素。而要使这些情感因素发挥作用,还要采取相应的形式。素质教育倡导,“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就在生动活泼的方式搞创新吧。
前些年,电视台曾报导过,北京某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如打评书,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原来历史是可以这样教的。打评书是民间口头文学,用文艺形式教历史,使人文因素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思想教育效果很好。当然历史课文知识有限多种类,有的需要记忆,有的需要探索规律,但有的就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做好了,有利于其他知识的落实。
例如,反抗侵略保卫祖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就是情感教育的内容。在一节课中,根据内容,有机地插入一些故事会收到情感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专门安排一些历史故事会,课内课外都可以。故事会老师讲起示范作用,重要的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有位老师布置学生收集历史故事,达到人人会讲故事,人人愿讲故事的目的。在讲故事中,自我熏陶,自我教育。活动开展起来后,同学们热情很高,个个显山露水。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效果。因为青少年有逞能,成就感的心理特征,而讲故事又是口头表达能力的体现,会说话是人的一张名片,所以讲故事活动能激发兴趣。我参与过一个故事会,有个学生讲《木兰从军》。这是根据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电视剧。那是北魏与柔然的战争背景产生的故事,歌颂人们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精神,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这个故事是一位女同学讲的,她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使听的同学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现以一段展示于下:“这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突然哨兵来报,敌兵动了,花木兰马上领兵出战,只见远处敌兵来势凶凶,尘土飞扬,一队骑兵冲了过来,摆好阵势,一员敌将骑着马手持狼牙棒,嗷嗷叫着冲了过来。这时魏军中冲出一员大将,骑着一匹大白马,手握一杆红缨枪,呼吃吃,滴溜溜冲了过去。敌将高举狼牙棒向下一砸,花木兰用红缨枪一架,敌将一声“哎牙,不好”,震得两臂酸麻。只几回合,花木兰举枪照准敌将心窝狠狠刺去,敌将顿时鲜血喷涌而出倒于马下,一命乌呼。魏军随即发起冲锋,杀得敌人人仰马翻,大败而逃。花木兰旗开得胜,众将士举着手中武器,欢呼胜利。回到营地,同伙们把花木兰围着敬酒,赞扬他武功高强,为国立功。”从这个女生的故事演讲中,可以看出,他讲得十分投入,对女英雄花木兰十分的崇拜,她已受到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的感染了。全班的同学听后热烈鼓掌,也看出每一个同学都受到精神鼓舞。但这种精神鼓舞是由故事的艺术性而来,那生动细腻的情节,维妙维肖的口头描写,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又例:教学思想文化部分,那些人物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念的,都可以找到具体的例证。把学生的视野带进这些历史天地,以游乐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对祖国瑰丽的文化遗产产生自豪的情感。如物的有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除了讲述形式,还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用视频播放长城,那雄伟的景象,可以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有位老师问学生,看见这幅长城图,你想到了什么?有的说,他想到了当时抵挡北方侵略者的战争状况。以前,没有长城,北方侵略者的骑兵长驱直入。有了长城,这时守军万箭齐发,侵略者难以抵挡,那些在云梯上的,城墙上的守军用石头砸得进攻者头破血流摔于梯下。再看吧,一架架云梯被掀翻,进攻者连梯摔于地上。敌军终不能得手。长城,当时在很大程度上阻挡了侵略者,保卫了人们的和平与安宁。又例,文字是记载中华文明的工具。不了解汉字知识就不了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就无法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在进行汉字欣赏时,将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汉字发展到现在,印刷体用的是楷书和仿宋体,但在美术创作的落款,书法艺术,都常见有金文、隶书、小篆和草书等等。讲到这里,教师不仿展示一些书法作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还可以讲一些地方文化以增添乐趣,激发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如有位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说某地方盛行对联创作,官民都以此为乐。有一天,一个县官坐轿过路某地,遇一农夫在地上摆一副对联:踢倒磊桥三块石,求对下联,对上了才让过去。县官一时对不上,便绕道而行。回到府中,见夫人正在剪纸花,顿生灵感。于是第二天又乘轿来到那地上,对出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农夫叫绝,很快传为佳话。这个故事,当场就赢得了学生的喝彩,这说明学生已对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产生了喜爱之情。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是人文学科,必须进行情感渗透,而方法又是应有尽有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