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禾加镇初级中学 620581)
【摘 要】应用题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具有典型性,解应用题,有助于提高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应用题
解应用题,如果针对本单元某一类题,则容易解,因为范围小,模式突出,但要解任意的应用题,即所学过的类型之中的任意问题,那就需要广泛掌握所有的类型与解题模式。如果超出模式范围,有些变型的题,还要有应变能力。这其中最重要是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这些关系中的规律。解应用题就好比语文学习中写作文一样。如果学了某单元写那个单元类型的作文易写,因为那些课文就是范文,就是模型。但如果叫写任意的作文题,那就需要调动所有的作文能力了。那就需要掌握所有的写作方法。所以要提高写作文的能力,就好比抽水灌田,因田太大,不是短时间能灌满的,水涨一寸也要几个钟头。数学解应用题也是这个道理。有的学生不会解应用题,听说某个数学老师是教解应用题的高手,便请教那位老师。那位老师告诉他,如果讨论某一道题,短时间可以教会,但要帮助你全面提高解应用题能力,那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了。这位老师说得符合规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呢?总的说来要思维开阔,既善于单向思维也善于发散思维,会分析会综合,会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就是能发现属于哪类模型的题。要能发现规律,就要积累。学习每一类应用题,都要搞透彻数量关系,解题方法一一掌握。
例如有一道数字并不复杂的题:50人砍50棵树,男工一人砍4棵,女工4人砍一棵。问男女工各多少人?有人学生看了,一下便知其答案了。因为他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规律了。这是积累的能力,但没有掌握其规律的人就需要从头学起。这道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是难题,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类型。即设男工为X,女工为y。X+y=50,4x+y=50,解此方程得:女工=40人,男工=10人。此题看似简单,但如叫初中学生回到小学算术阶段去解又如何呢?一般人还束手无策。这时还需老师进行引导:做任何事情如果从一条常规道上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吧。这句话启发了学生,这是一种方法。在生活中,在战争中,正面接触久攻不下就要另想办法。但这另外的办法象大海捞针,这又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那些解题方法如果积累多了,那些方法就如一盘珠珠摆在那里,凭着对珍珠性能的了解,很容易拿到适合的一颗。但多数学生并无这方面的积累,仍需缩小启发范围:在生活推理中,常常用到假设法。当假设后得出的结果与原结果形成数据差,根据这个数据差分析产生的原因,往往会柳暗花明。这段话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有学生想到办法:假设女工的工作效率与男工相同仍是一人砍4棵,结果就会出现这种结果:即4×50=200,增加了150棵,(200-50)。这个数据差形成的原因就是每个女工提高的效率形成的。提高了多少?4-=3,是多少女工才能多出150棵?150÷3=40(人),50-40=10(人),此方法一出,大家恍然大悟,这又增加了一种解题方法假设法。但这位老师还没就此打住,继续引向深入,问学生从这道题中发现有什么规律?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例题如下:
100个和尚吃一百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问大小和尚各多少人?这类问题中,有3与1之比的特征。“3”为人数“1”为馒头数,但恰是人数之比:即效率低的是效律高的人数的3倍。在前面那道题中,人数与树木数之比是4:1,而效率低的(女工)就是效率高的(男工)的4倍。这就是规律。回到开头,为什么此题一出,就有学生知道答案了。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这类题的规律了。
又例:还有一类应用题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不只研究那些高深的数字,从数字到数字,从符号到符号的数学,而是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比如《统筹方法》,《优选法》。他的脚步走遍了全国。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理论和实际结合,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实际生活应用题,解决这类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检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决生活应用题,虽然也有各种模式可以套用,但是又是灵活多变的,这就是创新。例如,当年华罗庚因家里困难没钱供他上学,只读了初中就走自学之路,他父亲收购棉花来卖,收得多了,账就算不清了,但他在一旁就把账算得清清楚楚的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书上没现成的模式,是华罗庚灵活运用知识的。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让家在农村的学生计算出稻子的亩产量,有的学生认为,这不很简单吗?打了谷子,称出总重量÷亩数,不就等于亩产量了。但应对他们说,粮食在边收割边吃,甚至边卖,谁家为了一个学生,专门留着晒干了,称了总重量才处理那些事呢?我们应有创新方法,同学们是勇于应对挑战的。办法终于想出来了。找一块田,用切角补方的办法用绳子围成一个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可以),数一数一共多少行?每行多少簇,总共多少簇。折合一亩各少簇(一簇俗称一窝),在田里的各个部分分别采上一簇,共采10簇,打下谷子,晒干,称出重量。以重量×总簇数得出总重量再÷面积就得亩产量了。大家认可,老师肯定,这就是创新思维解生活应用题,学会了一种方法,就能在很多具体问题上都可以创新。这也是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结果,也是重视过程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