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元通镇中心小学 620500)
【摘 要】英语是语言,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口头表达训练就不可忽视,其方法要不断探索。
【关键词】 英语 口语表达
过去的英语教学过分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忽视口语表达训练。认为只要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就不但能书面表达,也会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完全是一回事呢还是有区别呢?现在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口语交际已成为训练重点。该遵循怎样的教学方法呢?实践证明,前一咱说法是否正确呢?不完全正确。书面表达应是口头表达的基础,因为词汇是材料语法是规则。没有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怎能表达意思的。但认为口语表达就不需要特别训练是不正确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可以从学语文来考查一番就知道了。有个英语老师没有教过语文,但他对当年读初中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班上有个同学,语文成绩数优,那是试题加作文的总分。他的作文在班上数一数二。但班的演讲比赛,他却不敢上场。因为他平时是偏于沉默寡言的那类人。与人交流少,说话不流利,茶壶里的汤元倒不出来,这就说明书面语言好,不一定口头表达就好,只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用于英语口语训练就有了方法。原来口语表达是需要特别训练的。这个学生的情况,老师清楚,他的志向是当记者,记者不能只是文笔好,还要口才好。因为记者要去采访,采访要与被采访者畅所欲言地交流。
交流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用的东西。提问要提到点子上,问要问得策略,问得艺术。正面设问,侧面设问都有讲究。有时候还难免遇到些麻烦,还要与人沟通,与人争辩。这说说明,当记者应是文笔与口才的全能。那位同学只重书面表达,不重视口语交际的锻炼,是实现不了理想的。老师为提高他的口语表达素质。先提高他的认识,再激发他说话的胆量,就象他写作文,先洋洋洒洒打草稿,这叫写放胆文,再进行谨密的修改,这叫写小心文。所以口语训练也要先说放胆话,不要把这段话想得很周全了再说,说了在思考这次的话效果如何,进行成败总结。这个同学按照老师的指点进行锻炼。慢慢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趋于一致了。这位英语老师回忆起这个同学的事,茅塞顿开,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就有了方法。要提高口语训练的效果,首先要学生大胆地说英语,不要怕说不好被笑话,这也要提高认识,认识到口头英语在当今交际中的重要性。当今世界,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国人也大量地走出了国门。经贸、旅游,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日益频繁。英语是交流的桥梁,是纽带,不会口头英语不行了,提高了认识,学生的兴趣浓了,动力强了,好的方法就会起作用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能把班上最不敢发言,最不愿说话的学生动员到大胆的说,那么全班的局面就会焕然一新。他找了几个不敢说英语的学生进行特别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并不刻意雕酌,流畅易懂。先不要多,简短易记,这些都是那几个差生的力所能及的,经过训练。他们终于勇敢地在讲台上表演了英语对话,英语复述等内容。连续几次,这几个学生尝到了甜头,不让他说英语都不行了。在这几人的带动下,班上掀起了学英语,说英语的热潮。老师把这股热潮趁热打铁,进一步发动学生自创练习口头英语的方式。同学们果然创造出了很多生动的形式。(一)自由组合练。自由组合中出现了一些好现象。有几个差生觉得需要一个优生带动他们,不懂的好请教请教。他三人去请一个优生同学,优生同学可乐意了。因为老师讲述优帮差是高尚风格,于是同意了。练习在课堂上时间有限,可以延伸到课外。他们认为时机合适就可以一起练。4人在一起,优生为组长,他听差生们相互提问,相互答问。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纠正。优生平时只是自我欣赏,现在发挥了指导别人的作用受到欢迎,发挥了优势,得到了收获,有一种成就感。差生们呢,他们如果要当全班的面说英语,虽经老师动员胆子比以前大了,但总觉得很拘束,几个同学的小圈子里练,很随和无拘束,效果还不错。还有一种形式也是同学们自己创造的,他们二人一组,成绩是一个层次的,定下竞赛规矩,每一次互相出题考对方。如旅游问题、购物,了解当地风士人情。一个当旅游者,一个当本地人。一个问一个答,答得满意记10分,根据满意度记九分八分等等。一星期算一次总分。中间给对方打分有争议的,请第三者评判(如优生和老师)。总分相差5分以内算打了个平手。超出5分算胜负。负者办胜者的招待。赠送小礼物也算。这种游戏式的竞赛练习有如下作用:
一是引入了竞争机制。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读书阶段学会竞争,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素质基础。二是竞争形式生动活泼,不效仿赌博理念,以互相促进友谊为重。送点小礼物算不上惩罚,是一种激励。三是英语口头表达练习自己说自己听,无人评判,只知正确不知错误。二人对练,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是古人的话”。“二人中也有吾师”这是变通使用。以往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称三中心。现在打破了三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强调,“遵循年轻身心发展阶段,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些素质是有知识素质和思想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素质。
以上活动形式,正是老师发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在练习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