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富加镇中心小学
摘要:世界上的知识是浩瀚无边的,永远也学不完,但会学的人学了一点方法会用于很多方面。这叫触类旁通。能触类旁通的人,会将方法迁移,作文学习就是如此。
关键词:作文方法 迁移
学生写作文,先有老师教。课文学习,课文就是范例,就是模型,对课文的中心与材料关系的分析,篇章结构的分析,就是从别人怎样写文章中学到怎样写文章。作文教学也是在教,由老师讲,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再到表现方法。有的老师还把要写的内容也举了实例,这个题目可以写哪些事例,怎么写。更甚者先念一篇老师以学生角度写的范文,这样学生就可以动笔了,但写出的是千篇一律的作文,没有个性。为什么,这种作文是老师扶着走的,一旦松开了手,他们就会摔跤,就不知所措。要扭转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是教会学生的知识迁移,即写作文方法迁移,比如教了一个助人为乐内容的课文,就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的作文题目。学生容易写,因为有格式可套,有语言可仿,这在循序渐进序列中是可以这样做的。但若就这些写下去,写作能力不会有突破,应进一步教他们方法的迁移。方法的迁移关键是类比能力。所谓触类旁通,就是有类比能力才会旁通,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将书本里的知识引申到课外,找出与之相类的东西,这就是培养类比能力。比如学了赞美松树的品格的文章,就要让学生联想到与松树品格同类的还有什么植物。学生有的能想出来(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口头听到的),有的想不出来,这就需要启发引导。在启发引导下,找出松树、梅花、菊花、兰花、杜鹃花。这些传统美德中的象征物就装入胸中。再从别人赞美松树的写法中,分析写的步骤,如先写松树的植物特性,不怕风吹雨打,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长,顶天立地傲视苍穹的挺拔形象,这些特征都象征着不怕环境的恶劣的顽强精神。再引申到人们的松树精神,去赞美那些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怕条件的艰苦而顽强拼搏的人们,用这个结构去写作,去写梅,去写菊,让学生练笔。这就是作文方法的迁移。又例,教了《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的作文范例,若不培养方法迁移能力,要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一般就会去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他们不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那些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人和事,而是图捷径去编造,把这件事写成另一件事(都是助人为乐),把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加以改动。这样是培养不出真正的写作能力来的。应该怎样做呢?教了“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就让学生写“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他见义之所以勇为,也是觉得为之心情舒畅,不为之憋得慌,古时的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是见义勇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将原文加以改造的懒汉行为,而重新从生活中去寻找见义勇为的事例。那件事怎么写,精神怎么赞美,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对真实的事进行叙述,进行描写,进行抒情,进行议论。这叫着在别人那里学得了种地的方法后,回到自己的地里种庄稼,而不是永远在别人那里干活。在自己的地里种庄稼,产生了同样的效果或者超过了那个水平,这才叫迁移了能力,而且有所创新。下面看看一位学生学写的一篇文章后,将方法迁移到另外一件事上,写出的文章又有怎样的特色,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迁移能力。所学原文《石头赞》。石头,到处都有,在很久以前,石头是最不被人看重的。听爷爷说,几十年前,我家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石头。大到大南瓜那么大,小到鸟蛋一般。修了新房,从屋基工地掏出一大堆石头,倒在竹林下面堆放着,几十年无一点用处。新开荒地,挖出一大堆石头,堆在地边,也无用处。如果家里要用到石头,比如在庭院一角砌一个小花园,只要到屋外去,很快就会挑回一大筐,所以石头是最普遍,最不稀奇,在人们眼里最无用的东西。但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修新房建新楼,修公路,石头就成了香饽饽。打基脚要石头和沙垫底,浇铸混泥土,要碎石原料,一条铁路走这里过,要多少碎石铺设,这些年当地的石头都用得差不多了,石头为人们的生活作出了贡献,看似平凡,但离了平凡而普通的东西,伟大的高楼大厦就不能建成。石头,也为它们为人类的幸福大厦献出一份力而倍感自豪。一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他受了启发,生了灵感,他要写一篇《花芽·园丁》,花芽是从花根上生长出来的未长成花茎的东西,一般可以拔下来种在另一处土壤里,慢慢的,它又长成了一棵花树了。对于花芽,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欣赏的,现在是生活快节奏时代,人们都喜欢现成的花朵,随手一摘就可以用。或插入花瓶,或戴在胸前,或挂在窗前,总之,不费力地就得到了它。而对花芽,总是不屑一顾。这么些小不点,多少时间才能长成茎,开出花来。即使别送它一颗花芽,说这是名花,种上吧,开的花可好看了。但对生活无情调之人,婉言拒之。“谢谢,我家窄,放个花盆的地方都没有,不种花。”但有一类人却不是这样,他爱花,更爱花芽。花芽虽处于芽的状态,但无芽哪来茎,哪来花开。这类人就是园丁,他们热衷于培育新品种,成功后,再培植出无数的花芽,把花芽推广出去,让五彩缤纷的花装点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赞美花芽,它是未来的花,更赞园丁,他使花芽茁壮成长,直致开花。
评析:原文是赞美石头的普通平凡但却为伟大奉献了力量。这含蓄地赞美了普通的民众精神。而《花芽·园丁》就是受《石头赞》启发而写的,虽然《石头赞》集中写石头精神,而《花芽·园丁》兼写两种对象,实则是写园丁的。读者不难理解,花芽象征学生,园丁象征老师,是用象征手法来写的,这就是阅读后的能力迁移。这种迁移能力,是与平时语文教学培养类比能力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写作学习》团结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