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镇杨柳初级中学 6205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创新能力,正是为民族的发展培养人才,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关键词:语文 创新
语文要培养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思维,教学方法也要创新。如果一切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准则,一成不变地按教学参考资料的观点为准则来教学课文,那么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而那种教法也必定是满堂灌、注入式。按教学参考制定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准确答案,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法,在那个应试教育年代,其实也不能全怪教师,是考试的指挥棒使然。上面出的题其标准答案也是按照教学参考的标准制定的。如果下面的教师别出心裁让学生自己想象,辩证思维,那么考试之误又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应试教育的理念必须打破才能实行创新教育。教师有了创造教法,就会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才能不尽信书。有句名言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他就会去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天窗。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启了创新思维天窗的学生也会充分发挥辩证思维,发挥想象力。对书本知识既继承又求异思维。要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就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在死气沉沉的氛围下,学生禁若寒蝉得到改变,变为敢于质疑,敢于求异思维,敢于异想天开了。这样学生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培养。
例一,根据“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在教学中对书中的某些东西启发学生唱反调,只要言之成理就要肯定。因为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考试题已重在考查学生能力了。而且,以往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以班实行评比,教育局对学校实行评比,而现在,取消了这些评比了,评比的是班风。这也为创新教育下起了春雨。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必定如雨后春笋长出来。例如有位老师专门从教材或者俗语中选择一些适于进行辩证思维的句子,让学生去辩证思维。如“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把这句抛给学生,看看有何反应。有学生认为这句话没有不对的地方,千百年来鼓舞着人们确定了目标就要一直做成功为止。但就有学生唱反调,要用针,用科学的方法既高效质量又好,何必用铁棒去磨,少慢差费。这反调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又有学生反驳道: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里说李白在象耳山读书没有信心,一天见山下有个武婆婆在小河边磨铁棒,李白问她磨来何用,她说磨一根针。又问能磨成吗?武婆婆答,只要一直磨下去,总有磨成的时候。李白深受感动,决心发奋读书,终成大诗人。这个寓言故事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但它对世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这席辩论,老师很是欣慰,无论他们之中谁正确谁不正确,但只要敢于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于是补充道,同学们的辩证思维是可贵的,我认为这句俗话的目的是重视信心与恒心,并不否定在做事中讲究效率。同学们形成了共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又例:关于“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讨论。这首诗是《渭城曲》里的句子。老师先让学生发表感想:同学们说这是对与朋友离别的留恋之情,老师又引导:如果你们遇到这种离别也是这样心情吗?还有没有更积极的心情产生?这时学生中不只一种声音了。有的说,逃不过这种心的纠缠,毕竟朋友一场难聚会,一朝分别怎能不有所伤感呢?但有的说,可以有另外的心情,这种心情古已有之。如“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这是《别董大》里的后两句。前两句是“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眼前惨淡的景致暗指离别了朋友圈前去的地方很寂寞,但后两句笔锋一转,语气一变,鼓励朋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今日的离别。对这种意见,老师给予肯定,肯定他的创新思维,能从所学诗中的找出离别时送别的一方的积极心情,这种心情将会感染远行的友人。这时老师再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同类情景。同学们茅塞顿开,有的说,我们村有个年轻人初次外出打工,临别时,表现出对找工作能否顺利有畏惧感。送他的人们对他说:“凭你这副好身体和砌砖的手艺,还怕挣不到钱吗?”别愁,去吧。于是那人欢天喜地地上路了,老师又予以充分肯定,我们若是遇到送别友人时,也要这样的鼓励友人。还有同学要发言的吗?有个同学又发言了,他说面对一些不利的条件,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最近我看到一则叶剑英元帅写的一首《八十抒怀》,最后一句是“满目青山夕照明”。一般人老了都会产生哀愁的心情,人生苦短是人之常情。但叶帅是“满目青山”而非满眼夕阳。”有古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师又对这种看法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他从外书籍中读出了味道,有创新精神。
例二,又例:对愚公移山的寓言,又有同学发言了,他说愚公移山的精神,千百年来都是从正面肯定其精神,歌颂他做事有恒心,但在我看来,他就是个愚人。要为民造福,不可以绕山修道吗,即高效又适用。我们搞改革开放,如果都把目标设定得太远,不兼顾眼前的生计,有意义吗?但又有学生反驳他,谁说他不顾眼前生计,只去做那几辈人都办不成的大事了。他们挖山,肯定要吃饭,这就说明有生活来源,有多余的精力来去做这件事,比如一户人,把一块地栽树,多少年才能成林,才能有经济效益,但同时还种了几亩粮食作物,你说他种树是为后人乘凉的事,愚吗?不愚也。对同学们的争论,老师十分赞赏,赞赏他们敢于进行辩证思维的讨论,他们的想象力,创新思维之树,必将结出艳丽的果实。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