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玉龙镇中心小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所培养的重要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因为应试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实行的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三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创新思维环境氛围。素质教育是提高素质的教育。这种素质在知识上是继承与发展。要发展就需要创新。素质教育倡导,“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他们好奇、好胜、好探索。只要遵循这些心理规律,就一定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学习具有智力因素,但还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使“笨鸟先飞”,使聪明人更聪明。所以要激发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于对创新意义的认识,所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认识不可忽视。提高创新认识应与广阔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这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位数学老师把创新的价值与当今的国际形势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说,当今世界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体现在创新竞争。我国的电信企业华为的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下,美国慌了。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动用国家政府力量打压华为。但是由于华为的科技实力,不但打压不倒,反而在全球越显兴旺。谁不用华为的技术,谁就要更落后。这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国家提倡创新的伟大成果。而创新成果来源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从小学就要抓起。所以我们小学生不要小看了自己,只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趋势,哪怕是很小的创新能力,这是创新的幼芽。创新幼芽,它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有了这种精神,你们的未来就是创新的未来。我国有个速算专家,培养出的学生参加世界速算比赛获得了冠军。这就是创新的结果。老师这一席话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与鼓舞,动员起了创新的心理冲动了。
下面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是学生感性认知的环境。没有情境就没有激发兴趣的诱因。问题情境可以激发思考。小学生的心理有好胜的特点,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必能激发起敢于迎接挑战的思维。例如:3( )=30( )=300( )。谁能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使等式成立。学生由于好奇心好胜心驱使,立刻进入积极思考状态。见同学们一时找不到方向,进而提示,让学生触类旁通。如说出1斤=10两,就这简单的提示,学生便茅塞顿开。很快有了结果。如,3(斤)=30(两)=300(钱),3(元)=30(角)=300(分),3(尺)=30(寸)=300(分)。评析:这种问题情境是由数学题和激发语言所构成。“谁能”二字就好比设置了一个数学擂台,就具有激发作用。如果一开始就示范提示,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动力不足。先让学生思考,见机行事再作提示,就是让他们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思考无果,但这个思考的过程必定孕育着创新精神,当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问题不用提示,也能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形式的作用。
二、提供合作空间。当今世界,科技发达,要发明一种新的产品,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团队集体的力量。就说在世界电信业领先的华为企业,一部手机涉及的零部件有若干个。提供零部件的企业分布于全球,也有若干个。在全球多边主义的氛围下,各方协作,才能成功。培养这种协作精神,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得到体现。比如一道题涉及理论不只一个,解题步骤多的问题,就可以放到小组上讨论。一个小组有优生与差生,男生和女生。他们有的(差生)提出问题,为全组确立了靶子。疑为思之始,他们发挥各自的思维个性,交流、争辩,形成共识。优生锻炼了怎样说服别人的能力,差生学到学习的方法,复习了旧知识。男女生,有的思维敏捷,有的思维严谨,各自取长补短,都感受到合作可以共赢的快乐。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培养创新能力,有的问题不应限制时间,而应给予充足的时间。比如123÷31,要求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这道题不是很常规的算法吗,能有什么创新?试试吧。有些平常的问题也会发现意想不到的创新成分。果然同学们的计算中,大多数是常规算法。即商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千分位),然后根据“四舍五入”决定第二位的商。但就有的同学不这么作,他只商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看看余数大于或小于除数的一半(15.5),再根据“四舍五入”确定第二位的商。这样就少了一个步骤。虽然少一个步骤在时间上算不了什么,但扩大到现代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少一个程序同样能达到目的,那就能节省多少劳动力啊!这就是让学生在自由解答中才能发现不同,创新思维才能放出火花。
四、提供猜想情境。有个学生在街上看见一个摆数学猜想地摊的。一幅纸上有若干方格,每个方格写了若干个姓氏。只要观者说出自己的姓在哪两个方格里,摆摊者即刻能说出他的姓。这个学生觉得奇怪,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便在课堂上,让学生想好一个比例,告诉其中三项,让老师补出另一项,老师即刻补出来了。学生感到奇怪。于是想到其中必有一定的规律。老师看透了同学们的猜想,说到:里面正是有一定的规律。那个摆地摊的,那些姓氏的编排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参观者一时看不破而已。要想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能补出比例中的一项,我们就来教学比例的性质吧!当同学们学了比例中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之积后,便恍然大悟了。这时老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进一步探索为什么有这个规律。老师相信会有结果的。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采取生动科学的方式进行,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