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 征稿启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诚邀编委 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滚动公告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1001-3989
国内刊号:CN11-2679/G4
编辑出版: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社
网    址:http://www.xdjsjyky.com
投稿邮箱:xdjsjyky@126.com   xdjsjyky@163.com
 
友情链接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作者:罗成军
四川省仁寿县双堡乡小学校 620581  
摘要:小学的作文分几个阶段。低年级叫写话,中年级叫习作,高年级叫作文,为了表达的方便,也为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共性,这里统称为作文吧。现对教学规律性作些思考。
关键词:作文   思考
   对写作文,学生总感到难写。这种难与教师的指导有关。在指导上要求过多,指导过细的原因。作文课,一般的老师要求“写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这种要求应该是合适的,但是学生都要挖空心思去想那些内容,如果找得到当然好,但若找不到或不会找,就只有闭门造车了。结果写出了假大空的作文。说闭门造车,能造出车来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们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由于不是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对那些事只能作概括介绍或改变出不合事理的东西来。这对学生形成作文能力没有好处。因为没有找到写作文的规律,写出的东西不具有真情实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不提有兴趣、有意义的要求,任学生自由选材去写。在他们的心中,所选的那些事一般不会没有意义或者毫无趣味。比如就是写有人打架的事,也会流露出对无理者的不满,总不会支持欺负人的那一方吧。待他们写了出来,再在评讲中,把那些事的意义或趣味提取出来进行表扬。这时学生就会悟出:原来有这样的意义。我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些道理。这就说明,学生是现实主义者,让那些事实说话。有了这些事实为基础,再指出某位同学的作文中心是表现什么的,但是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才能使中心更加突出。这时学生就会认真领会老师的指导。这种教法就是由感性认识入手,写成作文后,再提高到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不会苦于找不到有意义的事了。只要写了,每件事都有意义。只不过不是过高要求的那些意义罢了。例如有个同学不加思索地写了所感受的一件事:“......老师,你不必为了那点工资而不要命的干,晚上很久了还不休息。你也不要轻易提出辞职,要是辞职了,你又吃什么呢?......”这则作文,一看就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材料来源应该是平时听到过别人对老师的议论。比如工资不高,老师太累之类。又比如听到有的老师打算辞职干别的工作。加上他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写了出来。语文老师看了,感觉到这孩子很关心老师哩。如果先提出写有意义的事,这个学生即使要写老师,很可能又去抄袭书上的腔调赞扬老师的辛苦了,就不会写出这样发自内心的家常式的朴质语言了。我们可以猜想,他当时并未想过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只是出于对老师的关心而已。殊不知写出来获得了老师的赞美,说这篇作文表达了一个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关心。他这才懂得了原来很多事都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没去深思过而已。这时,这位学生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对生活中的好些事开始进行思考了。学生写作文难的又一原理是指导过细。学生写出了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念了几篇,说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学生就为难了,这不是按照老师的指导写的吗?老师指导过细是主要原因。他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材料的选择和表现方法都讲得十分详细。这就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明明有拐杖在哪儿,自己还能想自己走路吗?这又好比铺上了轨道让车沿着轨道行进,车又怎么能脱离得了轨道呢?有位老师是这样教作文的。出一个题一字不讲,让学生自由去写。这时学生没了依赖,被逼上了梁山,不管怎样,写就是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一定是独具个性的。但是也一定是远不如详细指导过的写得好。但是培养能力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作文。这是学生作文水平的真实反映。写出后,老师再浏览一遍,找出全班作文共同问题,让学生特别注意老师的讲评。讲评完了,要自己找出问题,进行修改。这叫作任务型讲评课。学生带着任务听讲评,果然找出了这次作文的不足之处。应怎样修改,老师只是指出了一个方向。比如,“观察不仔细,写得不具体,应重新观察修改”。果然有的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本来就是模糊的,没把细节搞清楚。她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去详细观察。比如门前的小桥流水,平时熟视无睹,这时必须认真观察一番了。这个学生原来写的是这样的:“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白石桥。这是我们村人共同捐资修建的,原来是一座木板桥,由于年深月久,木板桥朽了,断了,村里才决定重新修这座桥。采用大理石材料来修。而且找最好的工匠来修。桥修好了,人们常到此一游,十分快乐。”这篇作文的失败,显然就是太粗糙不细致,不能动人。于是他利用空余时间认真观察。他把桥栏杆上的雕花图案观察清楚。修改后成了下面的文章:“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白石桥。这座桥的前身是一座木板桥。中间一个桥墩,两截木板搭在上面。有约四尺宽,没有栏杆,人走在上面要格外小心,否则会摔到河里去。那木板再厚,总会腐朽的。以前,过了一些年,就要换一次木板。前几年,木板又朽了,又到了该换的时候了。但是现在村里的人都富裕了,不再用木板了,打算修一座白石桥。于是由各家各户按人头捐资修建。钱凑齐了,他们请来了本县最好的工匠,用两个月的时间修成。石头是从很远的外地运来的。桥修成后,人们都来观看。这桥还是平桥,但是两边有栏杆。栏杆上有五个格子,每个格子里都雕着图案。......”评析:修改以后的作文比原文具体生动了。这是学生重新观察的结果。这也是讲评促进观察的结果。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由初写,找出不足,再观察,再修改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找到了作文的规律了。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肤浅思考。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现代教师教育科研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102200--18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xdjsjyky@126.com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