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第九小学校 1337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从而促进其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此同时,情境创设因其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情境创设策略,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情境创设;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特点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重要概念,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路径之一。根据相关文件的定义,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具体而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涵盖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具体类别,每一类别均指向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比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则强调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创作,提升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这些任务群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显著区别于基础型和拓展型任务群。 首先,综合性体现在任务群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单一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强调多维度、跨领域的知识整合与能力培养。比如,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学生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语言、逻辑和文化知识完成特定任务。 其次,实践性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特质之一,其任务设计往往基于真实情境,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这种实践导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感,还有效提升了其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开放性则表现为任务群的内容与形式不拘泥于固定答案或模式,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个性化思考与表达。 由此可见,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二、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施中的优势 首先,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参与度。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主题式情境或真实性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增强其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与好奇。 其次,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感与代入感,使其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与感悟。 比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或观看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并在实践中深化对语言运用的理解。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其审美创造能力与思维深度,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最后,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施中的另一重要优势在于其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朗读任务群中,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帮助其理解文本内涵并将其内化为情感表达能力。这种知识与情境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构建与运用模式,为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三、情境创设实践面临的挑战 以日常教学为例,《田忌赛马》教学若仅用动画演示赛局而不引发策略思辨,便陷入认知浅表化陷阱;角色扮演活动中片面评价表演趣味性而忽视语言准确性,更偏离语文本质目标。破解之道在于坚持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以课程标准为锚点,如设计辩论情境时紧扣“提取证据支持观点”的素养指标;实施认知分层策略,低年级用浮力实验具象化《曹冲称象》的科学思维,高年级则通过生态系统思辨深化抽象思维;更需打破学科壁垒,语文教师与科学教师协同指导《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写作任务,在实验操作与流程描述的双重训练中,解决学生“先放盐还是先搅拌”的语序混乱问题。 四、解决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的认知世界由色彩、声音、动作和情感编织而成。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陷入两难困境:或是枯燥的字词训练消磨了灵性,或是热闹的活动冲淡了语言本质。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与情境创设的融合,恰恰提供了破局之道。在《黄山奇石》的课堂上,当云雾缭绕的山峰视频在屏幕上展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教师顺势引导:“如果你站在山巅,会如何向游客描述这些石头?”此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界限消融了,学生争相用“仙桃石像天上掉下的寿桃”“猴子观海如同思念家乡的游子”等充满童趣的比喻创作导游词。多媒体技术构建的沉浸式情境,使文本语言在视听震撼中转化为心灵的审美体验。 情境创设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激活具身认知的力量。低年级《动物王国开大会》教学中,戴着狗熊头饰的孩子反复追问:“明天几点?在哪集合?”在角色扮演的真实焦虑中,通知写作的要素要求变得不言自明。这种身体参与带来的认知体验,比单纯讲解应用文格式的记忆留存率提升65%。到了高年级的《精卫填海》课本剧,学生为神话人物设计的独白:“即使只有一粒沙,我也要改变大海!”配合着奋力投掷石块的动作,远古神话的抗争精神在肢体表达中内化为价值观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在此得到印证——当语言学习与身体经验结合,思维便有了扎根的土壤。 让语文回归生活本源,是情境创设的应有之义。在识字教学中,“校园汉字寻宝”活动将操场变成学习场域。孩子们在食堂发现“餐”字卡片时,立刻拍摄餐盘照片制作《生活汉字图鉴》;学习《中国美食》后,“家乡味道调查员”任务引导他们用“先腌渍鱼肉,接着熬制酸汤,最后慢火炖煮”的流程说明,记录长辈口述的烹饪秘诀。 思辨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矛盾情境的催化。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抛出“诸葛亮借箭算不算偷”的悖论性问题,课堂瞬间化为辩论场。孩子们查阅三国律法资料,对比“借”与“偷”的法理差异,在观点交锋中理解谋略的伦理边界。同样,《蛇与庄稼》的生物链学习因新冠疫情新闻的引入而产生现实回响——学生将课文绘制的生态关系图与澳洲灭蝠导致虫灾的案例对照,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双重效应。这些认知冲突的设计,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从文本分析升维至现实关切。当五年级学生撰写《谋略评价量表》,用星级指标分析历史事件的智慧层级时,批判性思维已沉淀为可迁移的认知工具。 五、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情境恰是最温柔的唤醒者。当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情境创设与发展型任务群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学习的意义图谱。在情境与任务交织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依稀看见这样的未来:今日用身体丈量神话精神的孩子,明日将成为用语言创造美好世界的使者。 【参考文献】 [1]马碧代.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重构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4(04) [2]李斯才.有效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下),2014(08) [3]贺敬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鉴赏教学实践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7) [4]胡宝玲.基于文本分析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格言(校园版),2025(12) [5]陈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家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格言(校园版),202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