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职业学院 518116 摘要: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战场”作用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办学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职技融通视域下强化思政课的核心地位、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效应,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融入,深入开展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研究,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创新路径。 关键词:职技融通;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是帮助青年确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是把思政育人的要求渗透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品德、素质或能力,强调把包括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及价值追求等融入各专业类和通识类课程, 形成“增强说服力、提高吸引力、提升感染力、扩大影响力、强化导向力”的教学创新模型[1]。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是广东省首家以技师学院为基础设立的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率先基于一体两校探索职技融通、产教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双向发力,共同赋能。在职技融通视域下,加强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一、立德树人,强化思政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是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增强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 思政课程群重在科学理论的系统化与育人的结合。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四史”,认识国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群建设,针对高职办学目标,思政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形势与政策》《劳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技工院校(含技师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类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等。这是基于课程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而规划,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设定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教学目标,构建科学的思政课程群,形成相互衔接、层次分明的思政课程体系,确保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如,技工院校(含技师学院)一年级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强调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帮助技工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二年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教材既体现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尤其需要哲学智慧指导人生。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下扎实基础[3]。而在高职阶段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内容更系统、更全面、更权威,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思政课程群的建设,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最大程度发挥了思政课理论逻辑关联,递进效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教师在思政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课程群的协同合作,形成多维度的思政教育视角,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突出特色,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同向同行,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 协同育人是多要素充分发挥综合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在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互联互通的实践中,课程思政开发与建设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至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过程,明确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挖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一)坚持立德树人目标追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的结合点是“思政”,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渠道,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育人目标的共同指向是立德树人。从教育教学根本目标而言,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就是要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教育教学具体目标而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二)强化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融入 通识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化、数理、语⾔、体育、美育五项素质赋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譬如,《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整合富有时代价值的思政教育素材,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构建沉浸式传统文化学习课堂,实现内涵丰富的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动手型”技术技能培育方面的专长, 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模式,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实践类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针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必须要强化“融入意识”,努力实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即避免专业课程的“单打独斗”,又避免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失去了专业教学和育人的专业性。 (三)组建高效课程思政开发团队 构建基于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发团队非常重要。譬如: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组织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基于课程思政开发的实践,“321课程思政开发与建设团队”是较实用的创新模式。 “3”,基于某一专业课,参与课程思政开发与建设的专业教师3人; “2”,两名思政课教师的参与; “1”,至少1名企业专家或具有课程思政开发与建设成功经验的专家。 基于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开发团队,专业教师是主力,熟悉专业,长于本课程育人元素的挖掘与激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2名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指引、梳理,针对规范性、准确性把关;企业或同行专家,结合生产实践及岗位人才要求,提供建议与指导,有效推进产教融合、职技融通。经过多轮次的交流、研讨,多版本的打磨和完善,才能将课程基本理论同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现实问题、职业道德法治相结合,从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确立教学目标。通过问题链、专题化、议题式教学设计,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术理论解疑释惑,以理论之问回答职业之问,最终实现价值引领、涵养素养,力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 譬如,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团队组织教师开展思政和专业能力培养,探讨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丰富和完善语文课堂的德育功能;创新教学方式,将传统课堂中教学法与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科技变化带来的沉浸式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AI智能体教学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深化对新时代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的理解,培养时代自豪感、自信心,增强家国意识、社会责任等;同时,积极开展跨地区、校际间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四)遵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 教学设计有其基本原则遵循,如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等。课程思政不是改变事物的本质,也不是改变课程的性质,而是通过内部元素的排列与运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激发课程的育人成分,是课程原有性质、任务的恢复与激发,是课程自身育人要素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时代、社会热点、人才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深入阐释。譬如《直播电商》课程思政开发,教学设计聚焦将电子商务专业所蕴涵的职业精神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在不同业务环节根据思政目标,对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提炼出诚信经营、法治精神、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以及勇于创新等思政元素,并根据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实际工作场景中的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和创业精神,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语文》课程思政开发,以统编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为核心资源,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与不同专业课程结合,形成注重理想信念培养,弘扬革命文化;注重家国情怀培养,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注重艰苦奋斗培养,感受时代楷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品格;注重审美意识培养,提升审美情趣;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健全人格和高雅审美情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赋能、文化赋能和美育赋能。 三、守正创新,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思政引领力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时代主题,更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源头活水。强化思政课程群建设,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政课程内容,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时代精神融入思政必修课、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最鲜活、最具引领力的育人本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是广大教师的应有之责。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4];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作出部署;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等等。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具重要作用: 其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思政课提供科学理论供给和指导。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思政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供给和基础支撑。党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结合”、新质生产力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需要通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转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系统地融入思政课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其次,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本明向,启智润心,帮助学生从学理层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仅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探索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的规律和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例如,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价值引领,能够反应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辉煌成就,有效提升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其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引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的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理论滋养,帮助教师筑牢思想根基。教师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更加准确地传递党的理论和政策,使思政课更具前沿性和时代感。善于学习和应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还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把思政理论讲深活、讲深、讲透,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思政引领力[5]。 第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课程思政,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例如,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理解改革、发展的最新部署,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解、认同和行动参与。 职普融通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初具成效。职技融通是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课题,是培养适应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技能人才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从教育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基于人的培养,加强思政课、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既是时代话题,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高质量一体办学之必须。 参考文献: [1]佘远富.新时代增强高校课程思政亲和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5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12-18 [3]张东风.技工院校教师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应发挥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研究,2020,(12):1-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8-15 [5]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民日报 2024-11-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108848932570831&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