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镇中心小学校 133715 【摘要】在新课标全面推进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安全与自我保护教学亟需创新变革。为此,本文聚焦大单元教学模式,围绕核心素养导向,深入探讨教学策略。通过聚焦核心素养整合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深度探究、构建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等路径,系统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碎片化局限,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强化道德法治观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安全与自我保护;大单元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化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及安全与自我保护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传统分散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大单元教学作为整合性、系统性的创新范式,成为落实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1.基于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1.1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深度探究 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深度探究,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且具代入感的场景中,主动观察、思考与辨析[1]。通过模拟真实社会生活场景,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规范的现实意义,激发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升华。深度探究活动则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真正将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到实处,助力学生成长为有道德、守法治、敢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以“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社区志愿者服务日”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模拟社区环境,设置清理公共设施、调解邻里纠纷等任务。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需运用所学的公共规则知识,处理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劝说他人爱护环境、协商解决资源分配矛盾等。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深入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1.2聚焦核心素养,整合教学目标 以往教学目标往往呈现碎片化特征,重知识传授而轻价值引领,难以系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通过围绕核心素养整合教学目标,能够打破单课教学的孤立性,以单元主题为统领,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行为实践进行一体化设计。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让课堂活动更具系统性与连贯性,还能引导学生在结构化学习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内涵的理解,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切实实现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以“我们的国家”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两大核心素养整合目标。知识目标设定为了解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的意义;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行为目标则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形象。通过将不同层次目标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认知国家符号到升华爱国情感,最终落实到具体行动,实现核心素养的逐步提升。 1.3构建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够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性,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可动态掌握学生学习进展;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价,能拓宽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客观全面。此外,多元评价还可涵盖课堂表现、实践活动、项目成果等丰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过程,激发学习内驱力,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助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我们的社区”大单元教学为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社区调研、模拟议事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表现;终结性评价通过撰写社区服务报告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开展学生自评反思活动收获,互评合作态度与能力,邀请家长评价学生在社区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多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基于新课标下小学安全与自我保护大单元教学策略 2.1围绕核心安全主题,系统整合教学内容 围绕核心安全主题系统整合教学内容,能够打破知识的割裂状态,以主题为纽带构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教学框架。通过梳理不同安全领域的核心要点,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案例进行结构化编排,既能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安全问题,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从单一知识学习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这种整合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提升安全认知水平,掌握科学的自我保护方法,切实增强应对各类安全风险的能力[3]。 以“防拐骗与防侵害”核心主题为例,可整合低年级“认识陌生人的危险”、中年级“辨别拐骗常见手段”、高年级“遭遇侵害的自救与求助”等内容。按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先通过情景故事引导学生树立防范意识,再借助案例分析教识别骗术,最后模拟危机场景演练逃生技巧,形成由浅入深的知识链,全面提升学生防拐防侵害能力。 2.2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强化实践体验 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强化实践体验,能够突破教学形式的局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可在沉浸式场景中亲身感受安全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对技能;借助小组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加深对安全知识的理解[4]。此外,融合信息技术手段,如利用VR技术还原危险场景,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反复演练,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真正掌握安全防护技能,实现学以致用。 以“交通安全”教学为例,采用角色扮演与VR技术结合的方式。学生分组扮演交警、驾驶员、行人,模拟十字路口交通场景;同时利用VR设备体验闯红灯、不戴头盔骑行等危险行为的后果,直观感受违规操作的危害,通过亲身实践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出行规则与避险方法。 2.3融合跨学科资源,创新沉浸式教学 融合跨学科资源创新沉浸式教学,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将安全知识与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以更丰富、立体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5]。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调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主动探索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既能提升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深度,又能培养其跨学科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真正落实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以“自然灾害应对”大单元教学为例,融合科学学科的气象知识、地理学科的地形地貌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VR模拟场景,让学生“亲历”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过程。结合数学学科知识计算逃生路线与救援物资分配,运用语文学科知识撰写灾害应急报告。学生在多学科融合的沉浸式学习中,系统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预防及自救方法。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指引下,通过整合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情境、构建多元评价等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安全意识、法治观念与道德素养的协同发展。这些策略打破学科与知识的壁垒,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推动教学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让大单元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帅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渗透与实施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 (13): 88-89. [2]汪玉伟,孙淑娟.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法治教育 [J]. 天津教育, 2020, (29): 82-83. [3]龙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教学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0, (15): 141. [4]吴惠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安全教育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 (22): 177-179. [5]石玲. 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渗透 [J]. 新智慧, 2019, (12): 27.
|